•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健康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时间:2025-3-30 13:55:28   作者:夏雪     
内容摘要:冬季寒潮来袭,气温骤降, 暖手宝、热水袋、电热毯、加热坐垫、理疗仪等“取暖神器”纷纷登场,为人们带来融融暖意。不过,在享受温暖的同时, 要警惕“ 皮肤杀手”—— 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的症状


  低温烫伤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看似温度不高(44℃—50℃)的热源,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在不知不觉中受损。与开水、明火造成的剧烈烫伤不同,低温烫伤初期反应细微,极易被忽略,待人们有所察觉时,损伤往往已较为严重。


  初起:皮肤泛红。皮肤在接触热源一段时间后,起初只是局部泛起淡淡的浅粉红斑,接触部位有丝丝温热感,偶尔伴有仿若蚊虫叮咬般的轻微刺痒。这种细微的异样常常被误认为是衣物摩挲、皮肤干燥或心理错觉造成的,当事人大多浑然不觉,很快便将其抛之脑后。但实际上,此时皮肤细胞已开始发出“求救信号”,热量正缓缓突破表皮防线,向深层组织渗透。

  进展:暗沉与疼痛交织。若早期警示未得到重视,随着热源持续作用,烫伤区域的红斑颜色会迅速加深,逐渐变成紫红色。皮肤质地也由柔软顺滑变为坚硬粗糙,失去弹性。这是因为深层真皮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开始变性,纤维结构出现紊乱。疼痛也从起初若有似无的刺痛演变为如细密钢针深扎般的持续钝痛,肢体稍有动作,剧痛便会袭来。若烫伤发生在关节周边,可能连简单的屈伸动作都无法完成。同时,针尖大小的水疱开始冒出,为皮肤感染埋下了隐患。

  重症:水疱破溃、创口难愈。起初,零散的小水疱会相互融合、不断蔓延,形成大片薄如蝉翼的水疱群,这些水疱稍有触碰便会破溃流水。由于烫伤深度已达皮下脂肪、筋膜乃至肌肉组织,身体的自我修复机能难以发挥作用,创口愈合变得异常艰难。新生肉芽组织生长缓慢,渗出液裹挟着坏死组织碎屑不断涌出。

  一旦合并感染,创口会散发刺鼻异味,有黄绿色脓液淤积,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性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若低温烫伤发生在面部、四肢、腰背部等特殊部位,情况将更为棘手。面部烫伤时,首先会出现肿胀变形的情况,后期即便创口愈合,色素沉着、瘢痕挛缩也会成为容颜的 “杀手”;四肢关节处烫伤时,瘢痕如同坚韧的绳索束缚关节,日常动作变得艰难,久而久之还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化;躯干部位,尤其是腰背部烫伤时,由于衣物的摩擦,创口会反复破溃、感染,患者的睡眠与作息也将被打乱。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如同“温水煮青蛙”,初期无痛感,等到察觉时皮肤与皮下组织往往已遭受重创。

  因此,我们需要从取暖设备甄选、控制取暖设备使用距离以及合理设定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有效防控,将隐患拒之门外。

  首先,甄选优质取暖设备。在购置取暖器具时,选择正规渠道与知名品牌是明智之举。查看产品包装时,生产厂家信息、合格证书以及详尽的使用说明书缺一不可。同时,要重点留意“防烫伤”“温度控制”相关的警示标识与操作指南。

  在挑选热水袋时,优先选择具备精准过压保护、智能自动断电功能的产品。挑选发热贴时,不能仅仅被包装所迷惑,正规产品的发热时长稳定、温度分布合理,背胶黏性适中,而劣质发热贴升温无规律,贴上不久皮肤便会感到灼热难耐。选购电热毯时,要着重关注控温精准度与多档调节功能,睡前预热后应及时调至低温档或设定关闭时间。暖风机则应选择具备可摇头、智能恒温功能的款式,避免局部皮肤因长时间受热而被灼伤。

  其次,把握取暖设备的距离。使用暖手宝、热水袋等取暖设备时,切不可直接紧贴皮肤,应在中间隔一层薄毛巾、毛毯,这样既能缓冲热度,又不会影响保暖效果。抱着热水袋追剧、睡觉时,不要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挪动一下位置,让皮肤各区域轮流“受热”。在使用小太阳、电暖器等电热设备时,人体与设备应保持至少 20厘米的距离,秉持“远观取暖”的理念,借助红外线、热辐射安全取暖。

  再次,限定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长。加热坐垫单次连续使用不宜超 30分钟;使用理疗仪时应严格参照医嘱或说明书,每次治疗时长以15至20分钟为宜,每日最多用1至2次,谨防过度理疗损伤皮肤;电热毯在睡前应调至保温档或关停电源,以防熟睡时皮肤无感烫伤。

  “低温烫伤”如何急救


  当低温烫伤不幸发生时,精准、及时的急救举措能降低伤害、助力愈合。


  第一,脱离热源,斩断伤害源头。意外发生的瞬间,一旦察觉皮肤遭遇低温烫伤,首要任务是迅速脱离热源,防止损伤从表皮向真皮、皮下组织层层渗透。若贴着发热贴,应轻柔揭下,避免撕扯伤处;怀抱热水袋、暖手宝时应即刻移开。

  第二,冷水冲洗,急速降温。脱离热源后,要争分夺秒用流动凉水冲洗伤处15至30分钟。凉水能快速带走皮肤残余热量,缓解灼烧刺痛感,收缩血管,减少炎性物质渗出,最大程度减轻烫伤深度,为深层组织筑牢防护盾,免受持续热损伤。冲洗时水流应温和、均匀,防止冲击力过大冲破溃损皮肤;伤处位置特殊时,手部可放于水龙头下轻柔冲洗;腿部、背部等大面积部位,可将淋浴喷头调至小水流喷淋,确保凉水全方位覆盖伤区。

  第三,轻柔脱衣,避免二次伤害。若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冲洗降温后褪去衣物时需格外谨慎。衣物可能与烫伤创面粘连,鲁莽撕扯极易扯破水泡、剥落皮肤,造成二次创伤。应沿着衣物纹理,用剪刀小心翼翼剪开,全程尽量不触碰伤处。儿童烫伤尤需注意,孩子皮肤娇嫩、烫伤后反应剧烈,衣物常紧粘创面。可先用凉水浸湿衣物,使其软化松动,再借助剪刀缓缓将其分离,过程中要注意安抚孩子情绪,避免因挣扎动作加剧衣物摩擦。

  第四,覆盖包扎,隔离感染风险。简单降温后,可用清洁、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覆盖伤处,轻轻包扎固定。纱布透气吸湿性好,能吸附创面渗出液,维持局部干爽,阻拦细菌侵入;包扎力度应适中,过松易脱落,过紧则会阻碍血液循环,影响伤口恢复。家中若无无菌纱布,干净棉质手帕、床单亦可临时替代;包扎完毕后,尽量抬高伤肢,让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如果伤情较重、烫伤面积超巴掌大,或伤处位于面部、关节等关键部位,需尽快到医院就医。



标签:2025年第2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春节假期如何杜绝精神内耗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