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TikTok难民”:“信息茧房”的倒掉

时间:2025-3-30 13:53:37   作者:谢廷玉     
内容摘要:  近日,一批此前使用TikTok的美国网友纷纷登录小红书平台。他们自称为“TikTok难民”,希望在新平台上满足社交需求,这也是中美两国网民第一次大规模对话。截至目前,这场文化交流的结果大体是积极的,双方自觉搁置可能产生争议的话题,转而寻求能唤起彼此共鸣的话...
  近日,一批此前使用TikTok的美国网友纷纷登录小红书平台。他们自称为“TikTok难民”,希望在新平台上满足社交需求,这也是中美两国网民第一次大规模对话。截至目前,这场文化交流的结果大体是积极的,双方自觉搁置可能产生争议的话题,转而寻求能唤起彼此共鸣的话题,话题涵盖娱乐、生活、艺术等广泛领域。

  上述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信息茧房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会刻意寻求并依附与自己观点类似的声音,且自动屏蔽或拒绝与此不同的声音。然而,在“TikTok难民”这一现象中,我们发现,虽然部分美国政客和反华势力不断抹黑中国,力图加固笼罩住美国网民的信息茧房,但美国网民自发撕裂了缠绕在身上的信息之“茧”。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们会走出信息茧房,拥抱差异化的声音?

  通常有两种途径。首先,人们之所以倾向于走进信息茧房,是因为在面对不同于自身观点的声音时,本能地感到不适,进而选择逃避。然而,无论是在TikTok还是在小红书,美国网民对中国的理解首先是从一些“人畜无害”的信息开始的。他们会看到中国网民和他们有着类似的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善与美的热爱、对艺术的品鉴能力。由此,美国网民很快意识到,网线对面是和他们一样真实且有血有肉的人类个体。这样一来,在深入了解之后,即便发现中美文化有差异,也不会将这种差异理解为让自己不适的异见,反而会理解为与他们相似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这种选择是可以被理解、被尊重甚至被学习的。

  而另一种打破信息茧房的途径是施加一个足够强的刺激。人们或许会因为一些与自己不同的声音而感到不适,然而,如果这种声音足够强大,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方式冲击人们的既有信念,那么人们同样可以走出信息茧房。TikTok和小红书平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通过这类平台,美国网友意识到中国的许多文化观念乃至政策法规都颇有可取之处。譬如,中国对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限制较严,旨在控制网络成瘾,许多美国家长对这样的举措大加赞赏,在他们看来,在此类问题上自由放任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

  简言之,近期的“TikTok难民”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那就是横亘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鸿沟有可能被抚平,曾经禁锢人们心智的信息茧房也有可能被撕裂。据此,我们也看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即便存在误解乃至冲突,人们仍有走向和解的可能。



标签:2025年第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