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薛定谔的打卡群:在躺平和他律之外,是否有第三种选择?

时间:2023-1-2 15:13:53   作者:贝雅夫     
内容摘要:  对于当下的“奋斗者”而言,加入几个目标不同的打卡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论文写作、文献阅读、语言学习、体育健身,乃至每日定时喝水……仿佛万物皆可“打卡”。然而,大多数打卡群处于“有用”和“无用”的状态之间——认为其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者有之,认为其对自己毫无效...
  对于当下的“奋斗者”而言,加入几个目标不同的打卡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论文写作、文献阅读、语言学习、体育健身,乃至每日定时喝水……仿佛万物皆可“打卡”。然而,大多数打卡群处于“有用”和“无用”的状态之间——认为其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者有之,认为其对自己毫无效果者亦有之,而对更多的人来说,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热情后,打卡迅速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乃至不愿再承受的“负担”。

  打卡群的核心逻辑是“自请他律”,打卡者承认自己的“内生动力”不足,因而通过打卡这种能够为他人所监督的“外在行为”来提醒自己按照既定的规划开展计划。的确,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他律”的方式的确能作为“自律”的补充,正因如此,“打卡群”才能得到广泛追捧。然而,也正是这种“他律”的逻辑形成了打卡群“无法久持”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身体机能一样,人的意志力也会“用进废退”。

  长期依靠“他律”,只会令“自律”的心理机能更为松懈。最终,打卡变成一种完全外在的无用“仪式”,不再具有监督鼓励的实际功能。同时,长期以“他律”来监督自己还极易滋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报复性躺平”。

  按照上述逻辑,相较于“打卡”以及伴随而来的习惯性“他律”与“躺平”,激发内生动力是更加合理的方式。内生动力缘于内在目标,然而,求得坚定的内在目标在现代社会并非易事。

  现代社会的魅力在于其所能提供的“可能性”极其丰富,同时,社会中并不存在一个稳定可靠的生活背景,让人们能依据这一背景所提供的标准在可能性中作出筛选和取舍。美国哲学家麦金太尔用“民主化的自我”来刻画现代人的境况——“自我”的发展不受任何限制,仿佛可以具有任何样态。同时,“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张力令寻求内在目标更为困难:现代社会虽然在价值观上拥抱无限可能,但其现实结构却具有货币拜物教式的“物化”特征。因此,无论抱有何种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最终依赖于对货币逻辑的驯服。如此一来,对“内在目标”的追寻便极易成为对“外在标准”的迎合。

  所有这些都使得“追求内在目标”显得可遇而不可求。诚然,我们仍能看到富有内生动力,并为之不断努力的人,对许多人而言,他们既是榜样,也代表了自己想要通过“打卡群”的磨砺来成为的样子。然而,这样的景象更多是出于“幸运”——他们大多身处某个安定的背景环境,且已然不欠缺实现内在目标的外在物质条件;而这样的幸运远远不是仅凭“打卡群”便可以实现的——对平凡的普罗大众而言,“打卡群”的命运正是其徘徊在“他律”与“躺平”两种选择之间的生活写照:在不断的摇摆中,“打卡仪式”的存在多少构成了一种缓解焦虑的“安慰剂”,告诉他们自己已度过了努力的一天。

标签:2022年第1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