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自称小众的脱口秀,终因脱口秀大会力邀诸多网络短视频红人的加入而得到大众的关注。李雪琴,这个北大新闻系的高材生也因在脱口秀大会上的出色表现让她与她的搞笑视频彻底“出圈”。
但时至今日,即便李雪琴已经走入决赛,但是脱口秀演员和观众似乎并不认可她在脱口秀行业的领军地位。很多人认为,她的火爆不过是依赖八卦新闻的炒作以及浓郁的东北特色烘托。
李雪琴的表演风格没有通过脱口秀技巧训练形成,但正是这种不“专业”对抗了传统喜剧创作中“梗”文化。
梗,原为“哏”的误用,如今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喜剧的基本元素,它代表了喜剧文化的重要变化:喜剧的戏剧化存在方式已逐渐消亡,它正在被笑点堆砌的片段化喜剧小品替代。诞生于20世纪末的中国喜剧文化形态,从冯小刚的贺岁片到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郭德纲的传统相声,直至今日以李诞为代表的脱口秀,碎片化演进形态显而易见。今天的喜剧电影近乎成了新一代视觉文化的消费者难以接受的严肃文学,对于已经习惯了兼顾短视频消费与生产的观众而言,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待一两个小时“作壁上观”实在太过乏味了。今天的观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一需求激发了以堆积笑点为目标的段子手的诞生,他们以造“梗、说”梗“为表演的全部内涵。脱口秀、搞笑短视频也成了这些”梗“文化的诞生地。
“ 梗” 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 造“梗”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在脱口秀表演中常常出现反差极大的链接,例如将地铁的让座逻辑推演到继承法的问题,将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场景与什刹海溜冰连接起来等等。
“梗”文化试图将一种近乎本能的快感肢解为一种人为操控的片段,这一手法在片段化的表达中总会露出矫揉造作的痕迹。
但李雪琴的走红,实际上否定了“梗”文化中的人为性,她用一种无技巧的、沉浸式的讲述将观众带入她当下的全部生活场景中,在相对完整的故事情景中体会一种生活自身内在的幽默。
这是一种铺陈式的喜剧,它为我们带来的笑声,包含着一种久违了的故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