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打工人真的能“精神离职”吗?

时间:2024-12-3 19:30:55   作者:贝雅夫     
内容摘要:  近期,一种名为“精神离职”的工作态度在广大打工人中流行开来。依照一些自媒体的阐述,所谓“精神离职”指的是:“肉体还在公司上班,精神早已是离职状态。做事就像在交接工作,每一天都是last day(最后一天)。”“不是我的工作绝不做,老板骂我绝不听,分清工作和...

打工人真的能“精神离职”吗?


  近期,一种名为“精神离职”的工作态度在广大打工人中流行开来。依照一些自媒体的阐述,所谓“精神离职”指的是:“肉体还在公司上班,精神早已是离职状态。做事就像在交接工作,每一天都是last day(最后一天)。”“不是我的工作绝不做,老板骂我绝不听,分清工作和生活,下班谁也别来烦我。”


  很多人把“精神离职”看作打工人最后的避难所。正因为这种离职仅出现在精神层面,因而这种离职自由似乎是无可剥夺的。但同时,也有评论将其称为“阿Q精神”。毕竟,这种“精神离职”除了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对于改善工作状况实际并无帮助。

  在本文看来,“精神离职”更像是面对不满意工作的一种妥协和投降。显然,当人们谈论“精神离职”时,他们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精神状态”和“肉身处境”是可以截然分离的,只要人们愿意区分二者,那么就始终能享有“事不关己”的权利。简言之,只要我想,一切都可以不入脑、不入心。

  然而,这种姿态的弊端也恰在于此。一方面,无论从文化批判、还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肉身处境”都会对“精神状态”造成必然的影响:压抑的工作环境,繁多且缺乏意义感的工作,必定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这种消极姿态几乎无助于改变工作制度和工作伦理对人的“物化”和“异化”。在很多时候,想要将工作与生活完全割裂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中,老板们布置的任务会循着网线一路“追踪”到家。如要改善这样的状况,那么积极的“抗争”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抗争策略和抗争举动显然超出了“精神离职”的范畴。

  另一方面,在采取“精神离职”策略时,人们放弃了一些生而为人的、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反思性,还是关涉他人的情感,都是生而为人不可或缺的品质。许多美德也植根于这些特质。

  然而,当人们拒绝思考(哪怕拒绝思考的是老板的谴责),拒绝共情(尤其是与同事、伙伴的感情)时,这些特质都被放弃。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更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简言之,“精神离职”绝非打工人“职场困境”的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精神离职”甚至会加剧这种困境。因而,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当代“阿Q精神”。



标签:2024年第10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棋手“战鹰”:真诚胜过人设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