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随着“菜市场高定旗袍”的热度攀升,一些藏在各个街坊、大小胡同里的初代裁缝铺火了,比如洛阳五号街坊的“周阿姨裁缝铺”。
周阿姨裁缝铺原名“姐妹裁缝铺”,三十年前,周阿姨和妹妹一起接手母亲的裁缝生意,“几十年前,说到添置新衣,很多人会到裁缝铺里量身定做。只要手艺好、材料真,活多得做不完。”周阿姨不擅长招揽客人,但善于创新,同样的衣服,她总能结合当时的潮流做一些改变,让款式更加新颖别致。她的名气一传十,十传百,逐渐积累起了一批忠粉。
周阿姨裁缝铺不大的门脸里,除了缝纫机,锁边机,裁布台、各式各样的布料、成衣,裁布台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厚厚一摞书,那是周阿姨的灵感来源,“每个人身材、气质都不一样,同样一件衣服,量体裁衣和成衣的区别就在于细节,可能是腰身多收的那一寸,也可能是口袋下挪的那一分。”周阿姨会根据每位顾客的需求提出自己的方案,涉及面料、花色、款型、纽扣等诸多细节,但决定权一定会交给顾客。
周阿姨做衣服始终坚持先画样子,顾客认可后再裁版制作。有的时候,仅仅画一个样子,周阿姨都要和顾客讨论好久。像这样繁琐的工序,很多同类型的裁缝铺早已用统一样板代替。“不好评价别人,但我坚持传统制作工序,量体裁衣就是要让腰是腰、腿是腿,哪个部位都得服帖。”
周阿姨说,好裁缝看顾客第一眼就知道什么是适合她的风格,这都是在无数次画样子和裁版中摸索出来的。
周阿姨裁缝铺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不标价,“比如白衬衣,因为面料、款式、辅料种类、制作方法不一样,价格也不同。”这种模式顾客会不会有意见?周阿姨说:“店里大多是老顾客,还有一些是亲朋好友带来的,或是”口碑客“,能被他们接受,靠的不仅仅是好手艺,还有性价比。”
周阿姨会不会跟风做“定制旗袍”?“夏天,应顾客要求,做了几件,每件120元到300元不等,最贵的300元,是在我这里做了十几年衣服的老顾客为参加女儿的订婚宴做的。”周阿姨说,旗袍不是她的强项,但现在中式风很受欢迎,她正在想办法补上这一课,“前些年,裁缝店几乎已经消失,但最近两年,人们又开始关注起来,我想继续吃这碗饭,就得知道市场的变化,以前只能靠书,现在我也会通过网络看流行的服装样子了。”周阿姨的孙女因此给她起了新称呼——初代裁缝铺主理人。
疫情前,周阿姨在定制服装和卖布的同时增加了改衣业务,这项业务是在老顾客的强烈要求下增加的——几年前,有顾客抱怨改裤腰、扦裤边非常贵,要是再改个袖长,有的都能赶上网购一件服装的价格了。改衣业务让周阿姨的顾客实现了些许增长,尤其疫情后,到她店里改衣服的人一下子多了好多。
恢复生机的初代裁缝铺不止周阿姨。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模式口驼铃古道胡同深处的李师傅裁缝铺主理人李老板言语犀利、面容冷肃,他的顾客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订到适合自己的衣服,“因为说话直爽,有很长一段时间,鲜少有顾客上门,只好暂停营业。”今年疫情放开后,李师傅重新开张,这次,他有了一些改变,一是把接待顾客的工作交给老伴儿,二是和时尚接轨,在店铺一进门的地方陈列了“网红裤”和“网红小衫”,它们售价便宜,但款式新潮、面料舒适,成为店里的引流利器。
藏在街坊或者胡同里的初代裁缝铺主理人,正以不同的姿态传承着他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