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喜欢招用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把老员工当作企业的累赘,其实,老员工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对公司文化的深刻理解,如果能用创新机制把老员工的经验和年轻人的创造力融合起来,就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如何用好老员工?以下案例或许能为你提供新思路。
重塑价值
想要活用老员工,首先要挖掘他们的优势,对他们重新定位,根据个人特点和公司发展需求,赋予他们新的角色。比如给予老员工导师的身份,让其通过“传帮带”缩短新人培养周期,让新人快速适应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
毕业于名校发动机专业的新人小王刚入职时非常不适应,因为同期入职的新人去的都是职能部门,只有他被分配到发动机工厂。在车间实习期间,他就是个搬运零件的辅助工,工作又苦又累,还有夜班,小王特别失落。
为了帮新人快速适应,公司精选了一批业务能力过硬、善于沟通的老员工担任导师。在与导师谈心时,小王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导师并未跟小王讲什么大道理,而是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刚进公司时,他也和小王做一样的工作,咬牙坚持了三个月后换到专业科室实习,发现前期在车间的实习让他对工厂和产品有了初步了解,后来才能更好地开发产品、改善工艺。
导师的经历鼓励了小王,让小王坚持了下来。车间实习结束后,他被调到科室实习,导师陆续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小王。在导师的指导下,小王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成长特别快。实习结束后,小王被分配到技术科,由技术科的师傅带他设计小项目,一年后,小王有三项技术成果上了工厂宣传栏,小王一步步成长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
小王的导师在带徒中也收获颇丰,不仅每个月有导师津贴,而且徒弟有了成就,导师也能得到相应的奖励。
隐性知识显性化
张部长刚刚担任公司监审部部长,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所有子公司进行内控评价,这是对公司运营的一次全面体检,目的是识别潜在风险、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张部长面临的问题是,监审部只有8名员工,且大多是工作不满5年的新人,很难完成如此复杂的任务。
张部长想了一个办法,抽调公司各业务部门的老员工,一起参与内控评价工作。他们在各自领域工作多年,熟悉业务,洞察力强,能发现普通人难以察觉的问题。
在对某子公司采购业务进行内控评价时,普通员工只按照既定流程和标准进行审核评价,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然而,资深专家李工凭借多年积累的采购管理经验,发现了采购合同管理的问题:按照该子公司采购管理制度,所有采购业务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可合同管理办法却规定,金额超过1万元以上的合同才必须签订书面合同。这种漏洞通常只有那些长期从事相关工作的老员工才能注意到,他们了解哪些细节可能被忽视,以及这些细节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的潜在风险。李工的这一发现,让该子公司及时修补了漏洞,有效避免了风险。
为了使内控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为了让新员工快速上手,张部长组织这些参与内控评价的老员工,结合他们的长期工作经验,经过系统梳理,共同编写了一套内控评价标准,详细列出每一个评价要点。
比如,在招标采购环节总结出评价注意事项“招标采购问题易发多发,内控执行缺乏有效监督约束”,并列出具体问题,包括:采购项目超过集团招标限额规定应招标而未招标;采购项目未履行询价比质程序直接选定供应商;向被列入失信名单的不合格供应商进行采购;与“空壳”
公司签订采购合同;内控部门未采取控制措施及时提示;未规范建立供应商管理相关制度,如供应商准入、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等。
这份内控评价标准为公司内控评价工作提供了统一规范,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新人通过学习这些标准,快速掌握了内控评价的核心要点,减少了学习成本和工作失误。
老员工的经验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将他们的经验转化为可传承、可共享的知识,就能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火车头的力量
很多制造企业的老员工都身怀绝技,如果他们退休或离职了,这些技能就可能失传。如何让这些老员工的智慧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所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东风公司”)创建了一批优秀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课题攻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每个创新工作室至少有一名高技能人才或公司级(含)以上劳模为创新带头人,创新工作室可以以创新带头人的名字命名,吸纳职工中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科研积极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等形成创新团队。在工会的场地与经费支持下,工作室开展创新课题或攻关项目,为企业创造效益。
例如,在东风轻型商用车分公司,“东风工匠”魏明伟和以其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员经常收到这样的求助信息:“魏师傅,能来一下我们车间吗?顶盖上线工位的师傅太辛苦了”,而魏明伟创新工作室的责任正是“消除生产现场的不良因素,让工友们更轻松、更愉快地工作”。多年来,该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技术改善,不断为公司创造效益。魏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也影响了工作室的年轻人,让工作室的年轻人陆续成为技术能手和专家。
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东风公司又开始探索职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打破传统“单打独斗”的模式,让公司各级创新工作室尝试跨越产业链上下游,跨越不同事业单元,以课题、产品为纽带,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成果共享。
例如,东风商用车王涛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公司技术中心杨军创新工作室、广州风神员工创新工作室成立联盟,三个工作室跨越湖北十堰、武汉和广东广州两省三地,频繁互动,在技能竞赛、人才培养、班组管理以及数字化场景应用等方面交流分享先进经验,最终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