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有百年以上的企业2.5万多家,占全球的35%,伊藤洋华堂百货就是其中之一。
在业态快速变化的零售行业,伊藤洋华堂能够做到行稳致远,与创始人伊藤雅俊经营企业的“慢逻辑”息息相关。伊藤雅俊提出三个“不会”
理论——顾客不会主动来、供应商不会主动卖、银行不会主动贷款。因此,伊藤洋华堂非常注重与各方的合作,并极力与之建立信赖关系。
在上世纪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伊藤洋华堂坚持租用场地开店,不自建物流。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经济进入长达30多年的衰退期,许多顶级零售商因在高速发展阶段执着于重资产扩张导致资不抵债。但伊藤洋华堂不仅毫发无损,还逆势并购诸多竞争对手,成为日本零售业的王者。
“零售业是一个没有固定形态的行业。”伊藤洋华堂现任董事长三枝富博说,伊藤洋华堂能够穿越多个周期的关键因素是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1972年,伊藤洋华堂上市,公司发展如日中天。此时,随着城市中产阶层大量增加,消费精品化趋势显现,便利店模式受到欢迎。1973年,伊藤洋华堂与美国桑斯兰德公司签订地区性特许加盟协议,并于1974年在日本开了第一家7—11便利店。与美国模式不同,日本的7—11选址更加密集,产品研发更加独立,且进行了物流配送的体系化再造。1975年,7—11在日本的店铺数已经有100家。
1997年,伊藤洋华堂的中国首店在成都春熙路开业,成为最早一批进入成都的外资百货商场。相比消费习惯差异给公司带来的经营难度,员工管理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中国服务业还没有建立起服务意识,而伊藤洋华堂中国首店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大多是本地人,工作往往敷衍了事。这时,伊藤洋华堂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家企业一直强调把员工行为分成Can、Must、Will,即能做、被命令做或必须做以及想要做。三枝富博说,高级的企业管理应该是管理员工的意愿,即让他们想要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管理层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对员工透明,还要使其知道做每件事的意义。在成都开业最初的那几年,三枝富博经常在巡店时背上一个小书包,将看见的垃圾捡起来,放到自己的书包里。“作为管理者,看到垃圾时,可以批评责任人,也可以建立新的垃圾管理制度,但这些都是Must,如果你想做到Will,就需要自己带头做这件事,而不是命令别人捡起来。”正是通过这样的细节,三枝富博在中国数万员工中建立了强烈的责任意识,这样的责任意识也创造了伊藤洋华堂中国分公司的辉煌。到2012年,伊藤洋华堂成都的4家店年营业额在其全球所有门店中分居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名。
“在不同时代,受技术、城市规模、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场所购物,这是零售企业需要及时做出调整的原因。”三枝富博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统百货的业态都不会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