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时间:2020-12-15 10:45:45   作者:买佳豪     
内容摘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下,一个更加数字、生态、创新、人性的中国必将到来

  “十三五”这5年,中国经济踏浪而行、高速发展。2019年,中国GDP迈向100万亿元大关,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世界排名第3到第6位国家的总和。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中国市场经济也在全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阶段率先实现“正增长”,这一切,与党的十九大以来明确的“高质量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中国高端制造业迎来数字化新契机


  回望“十三五”,成绩斐然,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从消费端看,移动支付和电商直播让数字化消费成为主流。数字经济逆势而起,成为国内经济在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时的“主力军”。从生态端看,绿色产业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时机,在乡村“新基建”的带领下,城乡双向互动越来越强,低碳环保产业或将成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从产业端看,高端制造业稳步发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模式获得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认可。

  从行政端看,中国的改革更加深入,无论是深圳特区还是地方政府,打破市场壁垒、激发市场活力的共识愈发“下沉”。

  如果说“十三五”首要解决的是中国各领域转型提质所需生产要素“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十四五”关注的重点则是如何在“十三五”的基础上让中国各领域转型提质的生产要素“从有转优”,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中国」新消费+新职业


  出门逛商场不用带现金,凭着一部智能手机想吃就吃、想买就买已经成为了常态


  数字化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也是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17年,数字经济的概念首先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此后,“互联网+”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各领域始终关注的“高频词”。


  说起数字化经济对中国普通老百姓带来的改变,移动支付的发展无疑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二维码技术的升级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的普及让移动支付成为“十三五”期间中国消费转型提质的关键词。

  如今,出门逛商场不用带现金,凭着一部智能手机想吃就吃、想买就买已经成为了常态,消费转账更加便利快捷,即便是最传统的现金消费场景——蔬菜农贸批发市场,如今也出现了许多“码商”。据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为7.33亿人,移动支付场景呈细分多元化发展,除了城市,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也正在成为人们的首选支付方式。

  新的支付方式带来的是新的消费习惯。与传统的消费场景不同,“十三五”以来,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互联网上购物,无论是食品、服装还是家具、百货,通过十几寸大的屏幕都可以得到满足,愈趋成熟的物流快递产业链也加速了这种消费习惯的形成。如今,“网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必备技能”,也成为中国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作为疫情后的第一个“主流”消费节,今年“双十一”销售额再创新高。据权威数据显示,11月1日至11日0点30分,2020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实时成交额突破3723亿元。疫情下,人们积蓄已久的消费热情充分释放。此前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多个指标由负转正,GDP同比增长0.7%,中国经济正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火热的“双11”将进一步“点燃”中国消费市场。与此同时,新的消费习惯也推动了“新职业”的诞生。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移动支付成主流


  今年7月,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9个新职业。这是我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9个职业分别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社群健康助理员”“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和“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

  可以看到,新发布的9个新职业或多或少都和数字化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从事大数据项目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大量的、多元的数据进行分析,让其产生新的价值,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他表示,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大数据的相关工作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比如说大数据应用在旅游方面,通过景区对当时客流量的一个监控及年龄段分布的数据抓取,我们可以进行建模分析得出结论,告诉商家在这个地方可以吆喝点什么,提高景区收入。”他说。


“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陕西借助苹果产业扶贫


  从5年前的顶层设计到如今的如髓附骨,数字化已经成为了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在“十四五”规划中,坚定不移的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也成为题中之义。“可以说,数字化发展必将成为国内各领域在‘十四五’期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

  「生态中国」推动绿色产业,深化城乡一体


  即便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村民,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享有快递的便利,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毛细血管”更畅通


  201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对环保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全面实施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 “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环保制度的核心。这为此后几年中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根据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的定义,“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节能减排)的产业,我们即可称其为绿色产业。”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随着环保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绿色产业也从政策层面逐渐走入市场,成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

  “乡村最突出的优势是生态,最适合发展的产业是林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如是解读他理解的绿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他指出,发展乡村绿色产业,一方面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着力增加绿色资源,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着力提高绿色优质林产品生产能力。只要找准林业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就能够形成支柱产业,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变成现实。

  从行业、从末端的大气治理到延伸至前端的绿色产业发展,中国的生态化建设走过了一条看得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最终受益的不只是农村,还有城市。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新基建”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带来了互联网,越来越多的农民拿起了手机,走进了直播间,通过电商直播的模式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也让城里人分享到了近年来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胜利果实”。

  “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苹果更甜了。”

  陕西省作为苹果产销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陆续建立起27个优质苹果基地县,使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互联网直播的助力下,陕西的苹果一时之间成为了全国的“畅销货”。如今,即便远隔千里,只要通过互联网就能品尝到来自陕西地区最正宗的苹果。

  此外,“新基建”也让乡村和城市的二元结构变得不再陌生。截至2019年底,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经达到96.6%.2020年,国家邮政局将推进“快递下乡”换挡升级,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在此基础之上,国家邮政局还将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并为此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从升级“快递下乡”到推进“快递进村”,这意味着,即便是偏远贫困地区的村民,也能跟城里人一样享有快递的便利。同时会拓展更多渠道,让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毛细血管”更畅通。

  “无论是绿色产业还是‘快递进村’,我国生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重点就是要协调城乡经济建设,在‘十四五’规划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协调区域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已经被列为重点工作方向,生态的中国将在新时代迈向一个更高的新台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

  「创新中国」高端制造业迎来发展窗口期


  无论是航天技术材料还是高铁装备设备,我国毫无疑问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作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和增长“脊梁”,制造业的高质量转型之路令人振奋。回望“十三五”,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一日千里,伴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的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质量加快提升,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绘制一幅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宏伟画卷。


  如今,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铁轨修复设备已经应用到了很多高铁线路之中;通过攻坚克难,国产的熔喷头设备在我国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发挥了突出的贡献;自主研发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可辅助医生进行精准诊疗:“薄如蝉翼”的“手撕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去年,中国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4位,比上年上升3位。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在制造业领域的率先谋划和精准布局。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明确了将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内含航空航天装备等八大重点方向,为我国5年来发展“中国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的核心要素是“硬件和软件”:硬件是指装备、工具和材料,而软件则是在硬件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工业软件的开发实现智能制造。因此,硬件是基础和核心。

  长期以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高低端供给严重错位的情况。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十分明显,制造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要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下苦工夫”。

  顶层设计中,中国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率先起步,无论是航天技术材料还是高铁装备设备,我国毫无疑问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却让更多的企业看到了目前制造业关键技术和精密仪器方面的不足。

  疫情中,口罩生产成为很多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刚需”,然而,由于国产熔喷头的孔径并不能满足口罩的生产需求,令不少企业“卡”在了关键的第一步。据工业富联的“掌舵人”李军旗介绍,当时国内的熔喷头孔径大概在0.2到0.3毫米左右,而世界最高品质的熔喷头直径可达80微米,孔径越细,防护质量越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李军旗临时组建起了一支由高端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坚队,通过数月的时间,他们将精密制造的能力进行快速转向,生产出了很多急需的设备,其中也包括熔喷头设备的突破。

  工业富联在熔喷头方面的技术攻关只是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疫情的来临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它在客观上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全面升级的加速器之一。

  疫情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难题被高端制造业企业关注。李军旗坦言称,“卡脖子”的问题之所以会在今天产生,和过去很多制造业企业的“急功近利”分不开。他表示,面对技术难点,以往的很多制造企业通常会选择直接引进国外成熟的生产线或高薪聘请外资专业技术人员“驻企”解决,实际上是绕过去了。“但在今天看来,我们还要掉过头来补功课。”

  好消息是,今天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补功课”可以借助很多科技的力量。随着我国数字化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的高端制造业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窗口期”。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1.5%和51.1%.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70个,连接的工业设备达到4000多万台(套)。“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要适度超前,让‘路’等‘车’,而不是‘车’等‘路’。”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特别是在5G带动和需求引领下,我国产业数字化的引擎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和信息化加速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人性中国」打造“人性化”的政务服务体系


  越来越“人性化”,是当前中国政府在政务服务体系方面的根本方向


  当然,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十三五”期间,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取得突出成效,市场壁垒被打破,市场主体活力被有效激发。据不完全统计,2016—2019年,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与营商环境相关的政策文件就达到50余项,涉及登记注册、不动产登记、行政审批、减政便民、纳税便利化、市场监管、“放管服”、事中事后监管、信用建设、市场改革等多个方面,这为“十三五”期间营商环境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有效指引。


  越来越“人性化”,是当前中国政府在政务服务体系方面的根本方向。首先就是打破市场壁垒。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等,这些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施政方面的准则。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准入容易准营难”问题长期被食品餐饮经营者诟病。为了破解办证难题、促进市场主体尽早开业,2020年6月,公安县市场监管局依据《食品经营许可办法》和《湖北省小餐饮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探索出食品经营许可(含小餐饮经营许可)“讲述式办证”模式。即市场主体到县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只需出具身份证,向受理人员讲述自已企业的经营主体业态和经营项目等基本情况,受理人员根据讲述的内容,填写《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并上传到“一张网”,现场提出准予许可的审批意见,市场主体在申请表上签字后,就能现场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

  其次是提高办事效率。无论是办理环节、审批流程的简化还是“证照分离”改革都体现了一个“快”字。广东深圳推出70多项涉企场景式主题服务,将办理环节压减60%以上,审批时限压减39%以上,申请材料压减46%以上,表单填报压减28%以上。

  除此之外,中国的“人性化”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还体现在了智能化方面。“一网通办”“智慧柜员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也让更多的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政府“人性化”的一面。

  日前,重庆市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在智能化政务服务方面的探索就颇受当地企业赞许。据悉,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内设置了24小时自助服务区,投放自助服务终端、文件柜、出入境自助签注机、社会保障自助服务一体机等30余台各类智能设备,集成了服务评价、政务咨询等功能,方便申请人查询、申报政务服务业务以及相关证明信息,可为企业、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

  “人性化”的政务服务体系不仅为我国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实际上它也是“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深化改革方面的根本要求。未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成为我国深化改革的主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下,一个更加数字、生态、创新、人性的中国必将到来,美好的生活也将成为人们的日常。

标签:2020年第1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