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Facebook正在遭遇舆论的口诛笔伐,它旗下的图片应用照抄短视频应用vine的创意,嫁接在自己10亿基数的用户群上,打得只有千万用户的vine毫无还手之力。作为科技界的大拿,身居硅谷这个创新圣地,Facebook的行为在业内引发了道德批判,有人据此判断,Facebook正在失去创新能力。
其实,Facebook成立以来,“抄袭”就伴随着这家企业的成长。他曾经模仿过Twitter的信息流功能,也曾模仿Craigslist推出Marketplace,还曾照搬Google的经验做了通信客户端Chat……在这个过程中,Facebook打造出庞大的帝国。从业务发展的短期利益看,Facebook的“抄袭”并没有错,但是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Facebook的发展方式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所谓的“抄袭”其实源于IT行业的特性,在这个领域,用代码将创意、思想变成现实是核心步骤,而对流量和用户群体的掌控则是核心能力。知识领域较低的复制门槛使任何一种创意都可能被竞争对手快速抄袭——因为思想不是专属的技术。便于复制让IT行业的每一个产品品类下都聚集了一群企业,竞争呈白热化。360手机助手和百度手机助手并没有太大差别,Uber和滴滴的模式也没有太大不同。校内网不就是Facebook的中国版吗?QQ不也源自ICQ吗?在互联网领域,首先提出创意并不是制胜关键,能不能为用户提供无法替代的体验,并牢牢抓住用户才是最重要的。
在IT领域,“抄袭”是降低成本的研发方式。产品研发需要长线投入且风险极大,IT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其产品研发的机会成本比其他行业高得多。很多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拿来主义之间选择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低成本道路,这既是企业趋利避险的本性使然,也是竞争中的跟随战略。所谓的“抄袭”更像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如果提出创意的企业沉醉于业内第一人的幻想,不努力扩大用户群体,快速建立竞争壁垒,没准几个月之后就会失败,而指责大公司抄袭了自己并不能带来成功。
微创新是使产品趋于完美的最好路径,也倒逼竞争对手成长。腾讯曾经在暴风影音成功时推出了QQ影音,在迅雷成功时推出QQ旋风,在酷狗成功时推出QQ音乐,在将这些略加完善的产品嫁接到十几亿人的庞大用户群体之后,QQ系列产品迅速获得了成功。这种“抄袭”行为也促使暴风、迅雷等公司不得不持续提升用户体验,获得了不同层面的忠实粉丝,在细分领域活得很好。
然而,在IT领域不仅只有“抄袭”这一种发展方式,尤其是在单打独斗已经过时的当下。如今,建立生态圈,与对手成为朋友是扩大并掌控互联网入口和用户流量的重要手段。几年前,腾讯不再抄袭别人的创意,转而建设创投平台,做起了创意人士的老板。从企业长远发展和行业持续繁荣来看,Facebook倒是应该学学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