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经营 > 走麦城

困在资本中的叮当快药

时间:2022-6-19 12:17:39   作者:尤优     
内容摘要:作为互联网大健康领域先行者,“28分钟”送药似乎没有叮当快药预想中那么美好。从2021年至今,叮当快药始终没有敲开港交所的大门

  新冠肺炎疫情让国内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转战大健康领域,想要分一杯羹。2021年,医药新零售平台“叮当快药”所属公司“叮当健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交上市申请半年后,依旧没有迎来IPO成功的消息。今年3月16日,该公司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主板上市。


困在资本中的叮当快药


  叮当快药与O2O外卖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快”发挥到极致——承诺消费者“28分钟”送达,这让其在互联网医疗火爆的岁月里深受资本青睐,并在资本的加持下迅速崛起。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叮当快药共计融资7次,总额超34亿元,投资方包括TPG亚洲基金、泰康保险、软银中国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

  然而,资本宠儿叮当快药如今也陷入盈利困局。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叮当快药累计净亏损约27.9亿元。面对亏损持续加深,叮当快药此次能否敲开港交所的大门?内外压力下叮当快药该如何破局?

  从“轻”到“重”

  创办“叮当快药”前,杨文龙已通过仁和集团,打造出妇炎洁、闪亮滴眼露等知名产品。

  2014年,在“互联网+”的风口下,杨文龙看到了医药零售的新机遇,二次创业杀入医药电商领域并创建了数字零售药房“叮当快药”。叮当快药利用公司综合的在线及线下运营,向用户提供全套实时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业务包括快药、在线诊疗及慢病与健康管理等。

  拥有仁和集团药企基因的叮当快药抓住了用户体验核心,将“快”发展到极致,成为第一家承诺“28分钟送到”的医药O2O企业,并很快从“药快好”“快方送药”“掌上药店”等一批医药O2O企业中脱颖而出。

  最初,叮当快药走的是轻资产模式,即不开药店,而是与线下药店合作提供配送服务。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叮当快药对合作药店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并对合作药店免费提供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对业务流程进行数据监控,从顾客下单,药店拣货,发货到配送员送货,进行全程的数据追踪。

  但是,这种“轻资产”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如:非24小时营业药店无法及时供货、起送费用产生分歧等等。一再出现的矛盾导致“28分钟送药上门”的服务承诺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2016年,叮当快药开始转向线下自营模式,即“自营药房+自建配送团队”的重资产模式。虽然这种重资产的模式刚推出就受到众多质疑。但杨文龙坚信当配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比与第三方合作成本更低。这一战略调整初期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2016年底,叮当快药在北京市场的单日订单量突破了2万单。2017年,叮当健康在包含北上广深在内的7座城市建立了超过200家自营门店。随后,在2018年底,公司启动“百城千店”计划,期望在3年内覆盖300个城市、开设2000家药店。根据最新的招股书数据,叮当健康已在17个城市建立了348家智慧药房。

  形势看似一片大好,但事实上,叮当快药采用的“自营药房+自建配送”的“重资产”模式并未对盈利产生良好的效果。增加的网点和门店为公司运营带来了较为沉重的成本负担。招股书显示, 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三个财年,叮当健康的营收分别为12.76亿、22.29亿和36.79亿元,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2.74亿、9.20亿和15.99亿元。换言之,三年累计亏损约28亿元。从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中看,叮当快药的持续亏损,一方面是因为销售费用居高不下。2019年至2021年,公司的营销费用分别为2.79亿元、4.4亿元、8.35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21.8%、19.8%、22.7%.另一方面,包括物流和仓储服务费用在内的履约开支居高不下。2019年至2021年,公司履约开支分别为2亿元、2.83亿元、4.12亿元,在总收入占比分别为15.7%、12.7%、11.2%。


  陷入盈利难“怪圈”


  那么,除了上述成本负担,还有哪些因素导致叮当快药难盈利?

  在庞大的市场规模及市场前景的利诱下,众多企业的入局导致医疗赛道厮杀越发激烈。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营收规模将达7.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16万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有近32万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全部包含“医疗”、部分包含“科技、智能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且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智慧医疗相关企业,其中,有超2000家智慧医疗相关企业先后获得过融资。

  首先,叮当快药面临本地药品零售巨头和电商平台的双重夹击。叮当健康的智慧药房仅有300多家,无法与线下药品零售巨头老百姓药房近5000家门店的规模抗衡。传统药店的密集程度可以让患者更加方便地完成购买。而京东、美团、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则利用自身强大的物流及O2O外卖平台配送优势实现了赛道领跑。其中,京东于2016年上线京东大药房,借助京东物流、达达配送,京东即时买药业务顺风顺水。阿里巴巴于2016年收购线下药房“五千年大药房”,顺势推出阿里健康大药房,在限时达业务中依靠淘系的商家和菜鸟物流,在即时达业务中依靠饿了么、顺丰,竞争力强大。

  其次,在更为广义的互联网医药领域,包括线上问诊、医疗直播、高端定制等业务在内的微医已经成为领先者。天眼查数据显示,微医打通了中国超过7800家医院,拿下了国内95%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拥有超27万名医生,累计注册用户为2.22亿名,平均月付费用户数为2540万名,基于微信内嵌的使用场景也使得微医不用担心流量来源。虽然叮当快药也有线上问诊业务,但其业务体量与微医相差甚远。据招股书显示,叮当快药截至一季度末,自营医疗团队仅有16名全职及58名兼职医生,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的医生仅有800多名。

  第三,叮当快药“医+药+险”难以形成闭环。其用户拉新、留存都需要靠大量的营销与广告,烧钱成为必然。并且对用户来说,产品和服务缺一不可。但据不完全统计,叮当快药及旗下药房因药品经营不规范及违规销售处方药等原因已被罚约20次。

  在数字大健康发展的大趋势下,医药健康赛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风口。叮当快药要想顺利上市,不仅需要更“快”展开在数字药房、在线诊疗、慢性病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布局,也需要“慢”下来,持续深耕,聚焦具体业务,立足细分赛道,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标签:2022年第6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