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4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的影响,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略显疲态。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零售、工业及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的表现均逊于预期: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按年跌幅达11. 1%,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工业增加值由扩张转为收缩2.9%,创历史新低;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了200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负增长达39%和46. 6%,创历史新低;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商品额按年仅增3.9%,比3月的14. 7%大幅回落10%以上,为近两年来最低。这些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底召开会议,希望通过政策上的纠偏,让中国经济重回“稳增长”的道路。比如,80个以上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松绑,央行降低首套房按揭利率下限,将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低15个基点;防疫政策微调,采取“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路线;全年计划退税减税2.5万亿元,4月已有8015亿元增值税款退至纳税人账户。最近,李克强总理还召开振兴经济会议,要求与会的各省领导,已经出台的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紧迫感,挖掘政策潜力,看得准的新举措“能用尽用”,5月“能出尽出”,确保上半年和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使经济较快回归正常轨道。这些措施都透露出当前“稳经济”的紧迫性。
现在的问题是,当前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及核心是什么?
面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的紧缩、乌克兰危机引发的国际市场利益格局的巨大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围绕“稳增长”这一核心,以更开放的方式应对,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正是如此。
不过,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突然下行,有国际环境的影响,也与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个城市蔓延导致经济活动突然阻断有关。目前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的作用是短期的,长期来看,只要疫情缓解,甚至于退去,政府再大力度地推出补救政策——比如对受疫情冲击影响大的企业采取直接财政补贴,那么,这些企业及行业在短期内就能够复苏,中国经济又可以回归常态。
当前,地方政府要防止疫情期间计划经济观念、大政府观念大行其道,杜绝没有基础理论为依据而推出的突发性政策、强制性政策,预防一些企业和行业的突然消失或收缩,以免企业及企业家对中国经济信心下降——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也可能是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甚至未来几十年有效运行的最重要的事。
中国经济“稳增长”最关键的因素是重拾企业之信心,让企业有意愿进行投资与生产,以保住市场主体,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政府得对濒临破产倒闭的企业及行业进行直接的财政补贴,先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其次是要以市场化、法治化、开放性来重整市场秩序,严格界定政府权力的边界,让市场秩序有效建立起来;再次,要保证以市场法则为基础的政策法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让企业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有清楚、明确的预期;最后,要让企业及企业家广泛参与各项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而不能把企业当作各项经济政策的被动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