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地方两会热点

时间:2022-3-19 12:08:57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2022年1月上旬到2月14日,全国31省(区、市)陆续召开地方两会。梳理全国31个省(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稳增长仍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重心,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减税降费、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强芯补链、城市群建设等内容成为各地关注的热点。新的一年,奋斗的号角已然吹响,各地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新的一年又将如何布局?各地个私系统代表提出了哪些提案?

  稳增长 促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结合各地统计局数据及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地方普遍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明确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30个省(区、市)中,21个省(区、市)2022年GDP增速目标设置在6%及以上。其中,海南和西藏分别提出9%和8%的增速目标,13个省市将经济增长列为2022 年重点任务之首,基建驱动、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等成主要抓手。


地方两会热点

1月11日,在广西柳州市会议中心,市人大代表倾听《政府工作报告》 (图|cnsphoto)


  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多地强调“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其中传统基建领域聚焦水利、交通和城市管网建设。新基建领域则强调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施建设及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其中,5G互联网是最被广泛提及的项目类型。有20个地区提及5G网络基站建设项目;北京、河北、上海、安徽、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甘肃、青海10个地区提到了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项目建设;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河南、重庆、四川、西藏8个地区提到了工业互联网建设;吉林、云南、青海三地提到了充电桩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既是蚌埠市扩大有效投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挖掘内需、促进内循环,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重要载体。”蚌埠市禹会区人大代表、安徽虹亚汽车集团、总经理杨洪彦说。

  不少地方已经明确了具体投资规模:北京提出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推进三大文化设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江西提出年度投资1.10万亿元以上、重点推进3453个省大中型项目;湖北提出更大力度扩大有效投资、紧盯总投资10.30万亿的11287个亿元以上项目;湖南提出实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净增1 0 0 0 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安徽提出“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600个以上、竣工1200个以上”;河北、河南、江西、宁夏等地也提出上千亿乃至万亿元的投资目标,具体项目仍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的“两新一重”为重点。

  促消费方面,广东提出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规划布局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浙江实施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新型消费政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海南提出落实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力争离岛免税店销售1000亿元……

  在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除了发放消费券、举办消费节,还可以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多收入入手。”

  “存量商业更需要与时俱进。”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汉光百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小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促进城乡消费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从“网红打卡地”丰台大悦春风里到王府井大街上闭店一年后重新开张的东安市场,北京市民多了好几个购物新去处。2021年,北京完成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传统商场的升级改造,吸引900余家首店落地。

  政策靠前发力改善营商环境


  从地方两会看,优化营商环境仍然是2022年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受经济下行压力、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因素影响,2022年地方财政“紧平衡”“紧运行”特征将更加明显,更需各地政策适当靠前发力,提升政策效能。


  政策适当靠前发力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诸多实惠。广西百色兴和铝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陆启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算了一笔账:今年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后,铝箔产品出口日本能享受0.5%的关税优惠,企业为相关产品申请签发了3份原产地证书,节省了一大笔关税。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窗口,广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进出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项目,主动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正在建设自贸港的海南省,2021年货物贸易增长57.7%、首次突破千亿元,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收支增长4倍,2022年RCEP海南20条的落实将与自贸港政策形成叠加效应。

  政策适当靠前发力也体现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试点城市,浙江率先提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口号,推进杭州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继续清理在政府采购、招投标中的不合理限制,将政府采购项目预留给中小企业的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2021年,山东济南市成立全国首个省会城市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整合全市涉企服务资源,将涉企服务“一口办理”“免申即享”等极简审批手续全部集中在企业服务中心应用场景中,协调推动首批20项市级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为40余家企业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层级复杂问题,帮助企业兑现政策资金6.24亿元。

  优良的营商环境为创业者带来了更多信心。2月4日晚,通过政协沈阳市十五届四次会议开幕的电视新闻,沈阳光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一晴看到,营商环境的改善为沈阳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经济指标树立了信心,也让包括她在内的企业家吃了“定心丸”。

  更多省份将在深化“放管服”

  改革方面发力:北京计划全面完成营商环境4.0版改革任务,在9个领域实行场景化综合监管;安徽将深化“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云南将常态化开展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重庆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广东、湖北、海南等地将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江西将构建涉企营商环境问题快速处置机制,发挥非公企业维权服务中心作用,努力实现“中心吹哨、部门报到”;青海则启动了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

  青海省人大代表、青海天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永建在提案中写到:优化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需要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重视市场主体,这对树立企业家的信心很重要。

  基于此,他建议,政府应经常性地入企问需、入企解困,通过考察、调研,深度掌握企业实际情况,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更对路。

  助企纾困


  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助企纾困、保市场主体、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是焦点之一。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减税降费成为高频词,北京、上海、河南、广东、贵州、江西等19个省市多措并举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广东省在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保险、涉企收费清理等推出减轻企业负担的十项措施;贵州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做到应减尽减、应退尽退;江西省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河南省严控涉企收费,整治拖欠中小企业账款行为,落实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7%以上……

  在助企纾困方面,梳理媒体对各省提案的报道,记者发现两个特点:一是不少省份进一步扩大了面向中小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浙江省推进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扩大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中长期贷款规模,提升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西藏对中小企业销往区外的加工特色产品给予50%单边运费补贴;安徽省提高首贷、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占比,新型政银担业务新增放款1000亿元以上;湖北省提出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新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不低于1200亿元;云南省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统筹安排资金22亿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是多地减税降费更为精准:“湖南预计新增减负超400亿元。”

  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湖南今年将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的支持,加大财源培育力度,堵塞新业态等领域征管漏洞,严禁违法违规乱征税费,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

  良性循环。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表示,广东将研究制定一揽子助企纾困的财政支持政策。例如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小额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支持优化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通过完善政策性担保、融资风险补偿等政策,促进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等。

  民建上海市委针对当地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做了一番调查。调查报告指出,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上海市中小微企业经营不同程度遭遇困难。47.88%的受访企业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冲击大,9.38%的受访中小微企业认为冲击很大。此外,不少受访中小微企业反映没有获得政府创新创业孵化支持。

  以报告为基础,今年上海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提案指出,激发活力首先要完善机制,促进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落地。建议设立中小微企业专题服务网页,精准推送各类支持政策;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造成的较大冲击,应设立监测机制,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台专门财政支持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大对具有发展潜力、专门技术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扶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的能力与水平等。

  科技创新助推强芯补链


  2022年,17个省市将科技创新列入工作重点的前三位,聚焦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人才等。16个省市明确提出强链补链延链,突出重点产业链建设及“链主”企业培养。


  针对2021年蔓延整个汽车产业的缺“芯”问题,吉林省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全力打好“芯片攻坚战”,发挥“抢芯”专班作用,支持一汽解决“缺芯”难题,千方百计拓宽芯片采购供应渠道,力争2022年实现销量410万辆、营业收入7700亿元。

  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产业体系建设中。比如山东菏泽打造了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离岸科技研发链条,形成“科技在全球、孵化在菏泽”的发展模式,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年均30%的高速增长。“菏泽生物医药‘一港四园’已落地注册公司近70家,引进合作创新药研发团队近20个。” 山东睿鹰先锋制药有限公司总裁彭继先在山东两会上说。

  甘肃省也不甘人后,省长任振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全面落实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同时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

  另有部分省份就科技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河南省首次将全社会研发经费强度纳入主要预期目标,这个中部省份计划在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96%;浙江提出2022年要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上海提出要新增“专特新”企业500家;河南提出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100家;重庆将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力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3%左右……

  数字经济与绿色未来


  根据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为落实这一目标,今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将数字经济放在了突出位置。江苏、山东、湖北等省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出现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这一新指标,超过25个省市明确提及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发展重点聚焦5G 建设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

  具体措施方面,北京推出20个重大应用场景,推动形成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超高清显示等产业集群;河北提出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设张家口国家级数据中心,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京津冀枢纽节点;浙江明确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河南省提出加快数字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10个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进智能化应用场景行业全覆盖。

  数字化与低碳化是“ 一体两面”,是驱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双引擎。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地方两会上,多地聚焦能耗较高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领域,提出“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将数字技术应用作为驱动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引擎。为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青海、甘肃等地目前已与科技公司合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更精确地预测天气变化、用电消耗、发电补偿等,在保障供电稳定的基础上实现清洁能源发电和用电效率最大化。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稳步打造零碳电力系统。

  “推动烟台开展烟台智能低碳城市试点”则被写入山东烟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试点城市,烟台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47.6%.烟台市长郑德雁表示,下一步,烟台将以率先建成国际领先的智能低碳城市为目标,重点抓好丁字湾双碳智谷、长岛国际零碳生态岛、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等建设,实施海阳核电二期、国家级先进能源示范区等新能源工程,今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 0 0 0万千瓦。推动城市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市政网、生态网“五网融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的2021年上海减污降碳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带来了新市场和新业态,将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要求。

  上海市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亚太及中国主席赵柏基在今年地方两会期间提出《关于推动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建议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平台化赋能。上海可以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低碳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的相关研发数据,解决约束科技创新发展的数据壁垒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数据资源使用效率,释放数据资产的科创价值。“如汽车产业领域,可先行探索建设新能源汽车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线上交易平台、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等实现数据互联,利用工业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实现电池使用历史等数据的分析挖掘。” 赵柏基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

  保就业 保民生


  2022年,各地紧扣“ 共同富裕”目标要求,重点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做好教育、就业、社保、养老等方面工作。


  去年1 1 月, 江苏省政府发布《江苏省“十四五”高质量就业促进规划》。这是全国首家以“高质量就业”为主题的就业专项规划,到2025年,江苏将努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人数500万人。1月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就业促进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首次明确:“对响应国家政策生育多孩的女性劳动者及其所在用人单位,给予就业帮扶和政策支持。”面对就业重点群体的不断变化,《条例》将就业援助的帮扶对象从就业困难人员扩大到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被征地农民、退捕渔民、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群体。

  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山东省就业总量压力增大。202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79.5万人,同比增加13.4万人,创历史峰值,预计全年城镇需就业人员210万人左右。部分行业规模性失业风险增高,受疫情影响小店创业、灵活就业遇困增压。针对难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设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面向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政府如此大规模创设公益性岗位,山东走在了全国前列。

  1月底,海久事公共交通集团的256名资深公交车司机经过专家评审,将在公示后成为上海首批以“直接认定”方式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就业人员。上海市人大代表、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任孙兴旺介绍,由企业自行制定评价标准、申报条件等,更有利于企业培养自身发展所需人才,并通过职工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孙兴旺表示,上海的这一创新做法,不仅让大量不具备制定评价标准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就业者能成为“有证一族”,方便就业,统一的认定标准也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便利。而且,行业协会对国家标准、市场需求敏感度高,能够及时修订标准,为用人单位提供可用之才。

  广州市政协委员唐忆鲁的提案关注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基础保障费用较高、税负与其它行业无差别等问题,在广州市两会上建议市委市政府针对性地帮助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小企业,使之既有能力给员工涨工资,又不危及企业生存发展。


  “针对性地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社保费按比例予以返还,或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进而减轻企业负担,可以提高企业用人用工的积极性。”据公开资料,当前,广州为员工制家政企业提供的社保补贴,标准为每月按用人单位为符合条件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和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的50%.备受关注的养老问题也成为保民生的关键,多地将养老相关工作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时间银行”,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山西省规划实施一批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项目,推进“5G+智慧养老”,发展“银发经济”。

  上海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副主委、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建议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研究个性化的“医养、康养”模式,重点关注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和严重病患老人群体,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身体机能和精神需求,制定精细化的服务对策。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苏州市委专职副主委谢剑峰建议建立“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老人仍然居住在自己的家里,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如组织老年食堂或专车供应热饭,提供治病、护理、传授健康养老之道等心理支持服务。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将养老纳入工作重点既是直面社会老龄化现象的现实需要,也是地方政府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的执政为民意识的体现。

  此外, “ 养老金” 也在多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陕西省积极“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河南省强调,“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明确要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西藏自治区要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人均提高10元”。广东省表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社会救助等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今年经济工作中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1年12月份,《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重磅发布,这意味着我国将开启“个人养老金”新时代。

  新时代来临,无论助企纾困、强芯补链还是发展数字经济、助推绿色未来,都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这一切,都是为了民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