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时间:2021-6-14 16:13:46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中小微企业应当以本次疫情为改革契机,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基于数字化驱动带来的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等好处,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增强企业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企业的共识,数字经济也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2021年全国“两会”上,“数字化”与“数字经济”成为热词,同时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深刻改变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路径。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清华、北大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报告指出,29.6%的中小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将超过50%, 58.0%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下降20%以上;只有4%的中小企业认为营业收入下降幅度小于10%,虽然国家陆续出台政策,多维度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其面临的利润下降、现金流紧张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中小微企业仍面临许多政策无法触及的痛点,比如不注重远程智慧办公平台搭建,未实现智能化管理,暴露出的组织架构不清晰、无法快速准确调整和传达目标计划方案、运营管理混乱等问题都使得中小微企业步履维艰。

  事实证明,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属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未解决的实际困难,比如“不会转”“没钱转”和“不敢转”等。业内人士指出,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很多都是经济中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也是稳定就业的主力军,他们如何转型,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中小微企业应乘势而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接触配送、无人超市等新业态、在线办公、直播教学、远程会诊等新模式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疫情影响增添助力……“疫情倒逼数字化转型,中小微企业应当以本次疫情为改革契机,并结合企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特点,提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改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基于数字化驱动带来的降本增效、增收节支等好处,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说。


  “从可持续性发展看,数字化转型对于中小微企业有着诸多利好。”

  互联网分析师黄明忠解释说,“比如说一直困扰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传统线下融资业务中,由于中小微企业存在大量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财务报表缺失或虚假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掌握企业真实情况,难以进行有效的风控和授信。同时,由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频率高而融资金额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贷款金额小、坏账风险高的业务很难有动力进行高成本的尽调工作。而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风控成本与坏账风险,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困境。“黄明忠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助力中小微企业商业模式转变以及降本增效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助力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内网络化协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单打独斗、力量薄弱的短板。

  “国家也一直在出台政策引导和帮扶中小微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黄明忠进行了一些重点梳理:“十四五”规划勾勒了未来五年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沿着“十四五”规划纲要擘画的数字经济发展蓝图,各地方各部门正在抢抓建设数字经济新赛道,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一系列重磅支持政策正在加紧制定。尤其是《“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包括的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前瞻性地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全面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应用的规模部署等都彰显着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重视。

  工信部此前也明确, 将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列出的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十大数字化应用场景,重点发力,以应用为牵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开源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更为实际的则是2020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支持中小微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缩短转型周期、提高转型成功率。当月,工信部发布《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一期)》,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在内的118家服务商入围,涉及8大类、137项服务产品及活动。7月,工信部又发布《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二期)》,涉及稳就业促就业、产融对接、供应链对接、数字化运营、上云用云、数字化平台、数字化物流、网络和数据安全8大类别, 105家服务商的117项服务产品及活动。

  政府层面的连续动作是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专项行动》)的一部分,旨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微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所以无论从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层面还是从国家扶持层面看,中小微企业都应‘乘势而上’,赶紧搭上数字化这趟列车,与国家政策扶持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黄明忠说。

  降本增效是转型第一诉求


  在国家层面不断鼓与呼,且陆续出台相关利好政策的前提下,中小微企业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试水者”,一些中小微企业率先看到了数字化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转型,因而找到了业务增长的机会点,也为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示范。


  厦门倍杰特科技股份公司(下称倍杰特)成立于2006年10月,做贴牌生产起家,主营马桶盖板、智能马桶、花洒、水箱配件,主要客户是箭牌、九牧等大型卫浴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其CIO官建维认为是一个自然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企业一定是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才会持续进行。换言之,必须要有让企业从“不敢转”“不会转”到“愿意转”的理由。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工信部发布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二期)》中,作为13 家产融对接类中的一家企业,金蝶一直致力于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前,倍杰特和各子公司、各事业部之间因为信息对接不及时、不到位,流程不统一等问题出现管理漏洞,常常贻误战机。

  尤其在2020年左右,倍杰特因量少单多且面临OEM行业利润率下降,为了保证营业利润,合理化控制成本成了倍杰特当时最为关键的诉求。如何破解难题,倍杰特想到了数字化转型。但如何转?谁来帮助倍杰特转?

  “倍杰特希望能对不同期间产品成本分析进行分析,分析所耗用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委外半成品的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下称金蝶)

  在工信部发布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二期)》中,作为13家产融对接类中的一家企业,金蝶给倍杰特的解决方案是“金蝶云。星空”,它可以为倍杰特实现多组织多账簿的搭建,将公司的产品成本核算、跨组织业务集成管理。

  “以倍杰特和其控股厦门市华瑛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华瑛)为例。在原有普通生产情况下,倍杰特委托华瑛生产时,需做委外领料、委外入库、受托加工材料收料、受托加工材料入库,加大了做单工作量,且容易出错。”金蝶周总说,通过数字化转型,金蝶为倍杰特建立了统一的ERP管理平台及数据中心。这个中心可以连接倍杰特科技、各子公司、各事业部,消除数据壁垒;统一基础资料编码规范及业务流程,做到集团内各个子公司及事业部信息标准统一、流程统一、规避业务风险。

  “倍杰特使用‘金蝶云。星空’实现跨组织协同生产后,支持生产过程中协同物料的领用、入库方式,通过跨组织领料、跨组织入库,结算组织间加工费,实现一套单据,两个组织使用,大大减少了做单工作量及单据出错率。”周总说,这样一来就有效缩短了生产业务数据收集和分析时间,加强了信息联系和过程管控,有效节省物资及管理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进行生产过程管控的实时追踪,及时反馈质量问题,形成信息闭环。

  倍杰特将内部所有子公司的设备、产能、产品、供应渠道等资源全部接入系统,打破传统供应链逐层转单下达的链条模式,以网状形式迅速向分子公司、外部供应商下达需求任务。经过确认的任务,自动通过SRM派发采购订单给供应商,将外部供应渠道与内部系统协同起来,供需双方可以更加清楚订单的状态,以及需求变化情况,减少了沟通成本及库存成本,提升了交付能力;而需要内部生产的工单,自动下达至MES系统。

  MES系统实时从设备采集生产数据,通过车间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对生产异常进行预警。将生产过程、数据透明化后,能够快速找到影响产品成本、品质、交付的关键因素,并进行改善,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通过数字化转型,倍杰特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本增效,未来还将在智慧车间等方面发力,逐步实现工厂智能制造。”官建维说。

  众所周知,降本增效一直都是企业得以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对于销售实体产品的中小微企业来讲,经营成本控制是需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比如采购。

  “中小微企业采购规模较小,议价能力弱,采购成本一直偏高。”

  A K O K O考察分析过多个采购渠道后,最终选择了数字化平台——京东企业购。

  京东企业购的选品模式是“人找货”“货找人”的精准匹配,可以极速锁定不同企业所需要的商品。“还会通过品类、历史价格、采购规模、行业、场景等数据,形成智能定价模型,再根据采购量动态定价,所以即便采购量很小也可以拿到相对低的价格。” AKOKO负责人说,数字化转型解决了他们采购成本偏高的难题。

  转型中的另类难题


  虽然有一些转型成功的中小微企业做示范,但让更多中小微企业从“不敢转”“不会转”到“愿意转”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资金、人才等难题,不知道选择谁来帮助自己实现转型也是很多中小微企业踌躇不前的理由。


  刘明是温州一家轴承工厂的工程师,也是这家轴承厂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负责人。和国内大多数制造型工厂类似,刘明所在的轴承厂的生产信息也是通过手工纸质记录的方式完成。

  “信息流动和交换则通过员工在车间内的口头交流。”这种模式不但缺乏精准性,同时还让试图提升生产效率的刘明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


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后,企业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管控


  “2019年,我们厂长开始谋划如何更好地利用工厂内的各项生产数据,最终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数字化转型被提上日程后,刘明作为负责人一直在琢磨选择哪家企业帮助工厂实现目标。

  刘明先后接触了7家企业,对工厂的转型方案进行讨论,最终选择了名为新核云的企业。“选择的过程还是挺不容易的,担心系统不匹配,担心花了钱起不到效果,担心人才跟不上等等。”但无论如何,经过多次分析探讨,刘明所在工厂还是迈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步子,正式上线新核云为他们打造的信息系统后,首先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生产车间两扇门一关就看不见了”的状态。

  “通过厂区车间入口处放置的电子显示屏,我可以随时关注车间内机器的运行状态。哪些正在生产,哪些目前空闲,当前的各项生产数据等一目了然。”刘明说,选择时的确有点犯难,通过数字化转型,刘明所在工厂机床的设备使用率从以往的80%提高到90%以上。

  广东东莞的赵厂长则运营着一家生产高端精密件的外贸工厂,与刘明在选择新核云后直接上马系统相比,赵厂长的数字化转型显得更为谨慎。

  “我们用一个月时间先试用了提供服务方的产品,然后才决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赵厂长试用的是一款通讯盒子的硬件设备,可以为机床提供联网监控等服务。

  安装上这台设备后,机床的使用状态和工艺过程等信息会被实时上传到云端,工厂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浏览到这些数据。“产品方则收取盒子的硬件费用以及每年的服务费获得收益。”赵厂长并不介意对方的收益高不高,他更在乎的是除了监测生产流程和机床状态,未来这个盒子或者其他数字化方案还能为工厂带来哪些改变。“比如是否可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赵厂长说,如果可以,他们就能更精准地按照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进行生产,“毕竟我们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更大的利润。”

  相比工厂,母婴品牌安慕斯对于服务商的挑选更为挑剔。“近几年二胎热潮已过,新生儿出生数量呈下降趋势,加之母婴行业处于红海阶段,企业的经营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

  在安慕斯创始人刘阳看来,母婴行业是以用户年龄段来划分的一个行业,涉及的产品和类型比较多,业务比较分散,对数字化服务商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安慕斯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的问题是他们从创业之初就面临的营销滞后和人员管理难题。“通过数字化平台上的年度营销节点,如企业超省月、6.18等,我们可以获得极大的曝光和流量增长,产品销量也在明显提升。” 刘阳说,企业管理层面,借助主账号,公司可以多人同时采购,多人审批管理,很符合安慕斯现阶段的需求。另外,在“物”的管理上,安慕斯也有了很大的灵活度,比如笔记本、打印机等硬件不再像过去那样什么都自己买从而占用大量现金,现在可以依靠租赁实现企业轻资产运作。软件及服务也不用找各种模块的供应商挨个谈判和选择,大大提高了管理及经营效率。

  对于传统中小微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平台选择问题,黄明忠表示完全可以理解:“目前市场上数字化解决方案有的成本太高,有的作用不太明显,缺少中小微企业负担得起且愿意接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同时平台同质化也很严重,延伸范围窄,可复制、推广难度大,使用者难以下决心是很正常的。”

  “比如江苏。”黄明忠说,江苏制造业企业众多,最早探路工业互联网建设。目前,全省累计建设86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6个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9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1626亿元、占全国12.5%.尽管已带动逾3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但这一数字与全省企业总数相比仍“杯水车薪”。

  针对企业不愿主动进行互联网建设以及如何选择合作方的难题,信通院(南京)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技术壁垒是长期存在的,同质化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经阶段,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企业认知带来的推广难题。

  “中小微企业因为资金实力相对薄弱,所以希望‘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推动工业互联网‘平民化’‘大众化’或许是破解推广难题最有效的方法。” 黄明忠说,但如何在自身利益和中小微企业接受能力中找到平衡点还有待摸索。

  互联网工业平台仍是破题关键


  “数字化转型是潮流,但实际操作起来却非常难。中小微企业最怕的还是转型失败。” 黄明忠说,美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率高达80%.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用户是制造业企业,它们普遍比较务实,相应的“敏感度”不够,尽管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承载海量创新应用,能显著提升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但很多“活得还不错”的企业,转型意愿不强、使用积极性不高,而想转的企业仍面临“不敢用、不会用、用不起”的老问题。


  中国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原首席顾问宁振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举例说,打造一个数字化车间,配套的工业企业和各类软件可能分别要好几十家,难度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还在上“云”、上平台,所以让更多中小微企业抛开顾虑,跟上数字化转型的脚步确非易事,而作为数字化转型建设核心载体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是破解这一系列难题、打开转型之门的“密钥”。

  工业互联网如何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首先,工业互联网能够促进数字科技的共享,通过共性的技术研发平台给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接口,提高数字化水平。其次,工业互联网能够帮助分散化的中小微企业在平台上产生高效的合作,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发挥规模效应,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中小微企业的抗风险性。第三,除了产业链内部,工业互联网还可以打破各个分割行业的壁垒,促进行业融合,通过各种跨界实现生产和服务的转型。”盘和林表示。

  关于中小微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升级的进展,盘和林介绍,从制度角度来看,目前各地已经开始探索形成中小微企业工业互联网的行业规则,比如之前台州发布的《小微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要求》,对于中小微企业工业互联网的规范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从实践角度来看,一些典型案例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实践。比如金蝶软件开发的小微企业全云化生产管控应用案例,该案例应用于常润五金有限公司,提升产品合格率20%.“然而,当前的应用案例还大多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区域间和企业间的协同,还没有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工业互联网,相关规章制度也还不够完善,统一性较差,这也是未来需要重点提升的方面。”盘和林补充解释道。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