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时间:2021-1-18 13:15:24   作者:石海娥     
内容摘要:苏晓莉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模式,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青海省互助县是我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我国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缺医少药等原因使得互助县成为青海省脱贫攻坚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青海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下称素隆姑)就在该县的扶贫产业园,其法人苏晓莉是青海省私营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扶贫公司及乡村振兴联中心特聘专家,同时也是2019年脱贫攻坚奉献奖的获得者。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青绣绣娘带绣品在景区推广销售


  素隆姑创办于2015年,通过探索实施“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销售经营模式,免费为贫困户和农村留守妇女培训、提供原料,签订半成品收购协议,在贫困村设立基地和扶贫车间,辐射带动4000余名农村妇女参与刺绣手工艺品制作,其中贫困群众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苏晓莉下村到扶贫车间培训


  授人以鱼并授人以渔


  麻长命是互助县东沟乡卡子沟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丈夫常年瘫痪在床,儿子在外务工,儿媳抛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出走,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系于麻长命一人,贫穷使得这家人几乎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苏晓莉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主动找到麻长命,提出收购她的绣品,同时为了打消她的顾虑,苏晓莉提前付了收购款,并承诺优先收购她的绣品。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苏晓莉和她的各族妇女研讨新产品


  “麻长命以前有盘绣基础,通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手艺自力更生,改变家庭困境。”

  合作几次后,麻长命加入了苏晓莉的公司,每个月能赚三四千元钱,超额完成后还有奖金,一个人的收入顶一家子。

  东国兰是互助县松多藏族乡人。

  该乡地理位置偏僻,通往外界的就只有一条乡道。一家人辛苦一年下来,收入只有500元,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年头,种地亏本不说,家里连锅都揭不开,后来通过异地搬迁,该乡集体迁到了县城。很多乡民都找到了工作,但东国兰目不识丁,根本无法实现就业。东国兰所在村的村支书就找到苏晓莉,希望她为东国兰提供就业机会。

  “ 成立公司以前, 绣工们绣产品,我按照价格收购就可以了,大家只是口头协议。但现在是公司化运作,所有绣工都有刺绣基础,按照底薪加提成的模式发放工资。”严格来说,东国兰并不符合素隆姑绣娘的标准,但苏晓莉最终还是接收了包括东国兰在内的几个刺绣零基础的藏族老乡,并安排专业绣娘一针一线地教授这几名绣工。经过专业培训,东国兰进入素隆姑的第二年开始,年收入已达到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素隆姑里50岁以上的绣娘占一半多,她们中多数以前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今却是公司的核心力量。比如今年56岁的丹麻镇索卜沟村村民席金花。

  席金花跟随苏晓莉到江苏、厦门、新疆等地学习后,不仅成为公司骨干,还能带学生了。“学校开展了‘传统民俗进校园’课程,每周有一天下午4点以后,席金花们就会到县里的各小学教孩子们学习盘绣。原本总担心这门手艺失传,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主动加入学习的行列,有市场、有传人,老手艺开始焕发生机。”苏晓莉说。

  随着盘绣产业的持续推广,当地一些男性也加入这个行业。素隆姑绣工最好的年轻人就是男的,不仅技术好,而且脑子活,是公司骨干。而在这之前,男性做盘绣是会被村里人嘲笑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役带给当地人的不仅仅是收入上的改变,更是眼界的提升和观念的转变。

  开办扶贫车间


  苏晓莉帮扶贫困户并不仅限于为她们提供就业机会,而是不断发掘她们的潜力,让她们从单纯的绣娘转型为骨干甚至管理层。米金花就是从绣娘成长为扶贫车间负责人的。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素隆姑公司绣娘在青洽会上直播带货


  米金花是苏晓莉公司培养出来的一名业务骨干,刺绣又快又好,家里早早脱了贫。但好日子才过了两年,米金花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半身不遂,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但治疗花费巨大,而且米金花还得辞职回家照顾丈夫,家庭面临返贫危机。


“硬骨头”脱贫记——青海省私营协会帮扶互助县脱贫攻坚纪实

绣娘在展会上展示产品


  “当时我就想,绝不能让米金花家因病返贫。”苏晓莉决定在米金花所在村办一个车间,让她管理,这样她就既可以照顾丈夫又可以挣更多钱,第一家苏晓莉出资、绣娘管理的扶贫车间由此诞生。

  车间建成后,由米金花全权打理,苏晓莉只提出了一个要求:优先招聘贫困户,并派出骨干给村民免费培训技术、免费提供原材料。当年,车间盈利3 万多元,米金花成了村里脱贫致富带头人。

  米金花的成功让苏晓莉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她开始大胆尝试开设车间和基地,以“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各乡镇村设立基地和车间,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种模式竟然吸引了一批80、90 后女孩回乡学习盘绣。” 如今,互助县10个村设立了基地和扶贫车间,绣娘优先选用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脱贫户也在优先选用行列。这种模式辐射带动4000余人通过手艺制作增加收入,苏晓莉也在当地培养了120多位能人,为全县1.5万贫困人口提供了增加家庭收入的机会。疫情期间,富裕起来的绣娘们还在苏晓莉的倡议下为武汉捐了款。

  扶贫先扶“志”与“智”

  在很多绣娘的眼里,扶贫车间既是生产车间,更是产品展销中心,为了拓宽绣品销路,扶贫车间的绣娘们开始尝试直播带货。

  互助县席金花是村里绣娘的带头人,不仅绣艺高,而且唱得一口好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 区) 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在青海省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她被企业邀请到西宁展厅,面对手机,边唱花儿边推销盘绣产品。

  “帮助土族农村妇女转型产业工人,要让她们积极参与市场营销,培养有思路、敢干事、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2019年,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成立,苏晓莉担任协会会长后,组织青海省的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绣法的传承人与盘绣绣娘们进行交流。活动结束后,她发现,公司里麻长命、米金花和十几个老员工正聚在一起研究着怎么把不同绣法的花样结合在产品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那一刻,苏晓莉真正领悟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扶贫要扶志、扶智的真正含义,就是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贫困户们都用自己的内生动力创造富裕生活。”当前,互助县长期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季节性生产户5000余户,绣娘5000余名,年加工盘绣品约5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万元,从业人员工作机制灵活,主要采取接单制作、按件获薪的方式生产,用绣娘们的话说就是——既顾了家又赚了钱。


标签:2021年第1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