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解读“一带一路”

时间:2017-8-23 13:51:38   作者:冯晓霞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一个倡议,和以往改革开放“引进来”不同,这次倡导的是“走出去”,甚至“走进去”,我们的产品、产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都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到世界各地
解读“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一个倡议,和以往改革开放“引进来”不同,这次倡导的是“走出去”,甚至“走进去”,我们的产品、产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都要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到世界各地
 
 
  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
 
  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到全面总结“一带一路”建设4年成果,提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从历史到未来,从收获到目标,描绘“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蓝图,展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的合作诚意。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潜力巨大的腹地国家。在这一区域开展基础设施与互联互通建设,会辐射到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和非洲,从而形成一个规模辐射的效应,最终推动欧亚大陆乃至非洲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形成欧亚大市场,并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全世界的共同繁荣。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建设内容也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
 
  “一带一路”俨然成为当下全球关注的焦点, 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如何建设“一带一路”呢?
 
  何为“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全称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首先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带”指经济发展带,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路”,在中国一般指“道路”,而“路”也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所以“一带一路”不是一条道路,而是很多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一个倡议,和以往改革开放“引进来”不同,今天倡导的是“走出去”,甚至“走进去”,我们的产品、产能、发展理念、发展模式,都要“走出去”,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到世界各地。这是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建造”的转型升级,从而让中国完成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转变。
 
  从开放的广度来讲,以前的改革开放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这次全国所有省份都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以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边疆省份为主。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核心区和最前沿,其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与八个国家接壤,是通向西亚、南亚、中亚的最重要的通道,而云南则是通向东南亚、南亚的要塞,这些边疆地区将借助“一带一路”得到快速发展。
 
  从开放的深度来讲,以前的开放以出口加工、引进外资等模式为主。如今,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出口加工业受到影响,产品过剩严重,为了寻找新的投资市场,中国需从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从吸引外国投资的大国变成对外投资大国。“一带一路”为实现这种转变找了方向。“一带一路”
 
  沿线有64个国家,其中东南亚11个国家、中亚7个国家、南亚8个国家、中东欧16个国家、西亚北非16个国家,还有其他国家6个,这些国家多为经济欠发达国家,缺资金、缺技术、缺产能,要修路造桥,要搞工业化,他们的希望就寄托在中国企业身上。
 
  “一带一路”是要建立一个连接欧亚地区的交通网络,并延伸到非洲、拉丁美洲。这个交通网络打破了铁路独大的局面,包括航空、航油、油气管道、输电线、通信网络等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要达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比如,我国的量子通信卫星已经升空,2018年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覆盖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铁路成为中国进行探索的先行者,也率先让欧亚市场完成了互联互通。
 
  2014年当地时间3月28日,德国杜伊斯堡迎来了一列从中国重庆始发的国际快列,满载货物驶入了车站。
 
  这班中欧班列仅用了14天,它实现了人类在欧亚之间的丝绸之路上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一次陆路运输。在这趟欧亚快线通车之前,从重庆经海上到欧洲需要35天。目前,从中国沿着丝绸之路开往欧洲的列车已经达到了17列。
 
  浙江义乌天萌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说:“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西班牙马德里有欧洲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它跟义乌市场的关联度和紧密度非常强。这条全长13052公里的中欧班列,从义乌出发,出口以日用百货为主的商品,从马德里返程时可以运输红酒、橄榄油等。随着中欧班列的日渐成熟,目前往来的商品已经扩大到汽车配件、厨房用品、卫浴洁具等。
 
  为了节约时间,现在的贸易格局更强调一站式抵达。但中国社科院亚太院国际问题专家叶海林表示,一站式抵达对于沿线国家经济的联动不像古代丝绸之路那么明显,未来,在发展中欧一站到达列车的同时,还要多鼓励分站式的贸易合作,包括与中欧班列上中亚和近东等国家,近东国家和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等。
 
  “一带一路”共包含六大经济走廊。第一是新欧亚大陆桥,包括从海参崴到鹿特丹、连云港到鹿特丹、昆明到鹿特丹三条线路;第二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第三是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主要面向阿拉伯国家,将来有可能延伸到非洲;第四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主要延伸到东南亚;第五是中巴经济走廊,即从新疆喀什经红其拉甫山口到达瓜达尔港;第六是海上丝绸之路,像雅加达港、皎漂港,不仅要建设港口,还要搞经济开发区,建铁路,解决内陆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问题。
 
  “一带一路”最终是为了实现战略对接,从而实现陆地和海洋实现互联互通,并通过对已有的发展战略,比如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计划”等进行对接,形成规模效应。比如,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大开发战略进行对接,就形成了规模效应。
 
  由于“一带一路”完全是按照全球化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全球市场融资来解决资金缺口,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缺口,所以英国、美国等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也参与了建设。比如,建设马来西亚的黄金港,中国公司投资300亿,美国公司投资100多亿。未来,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将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
 
  为什么要建“一带一路”?
 
  古代海陆丝绸之路曾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际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交汇的桥梁。而今天,“一带一路”涉及到44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规模达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一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矛盾和弊端更加凸显,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交织,“逆全球化”思潮不断蔓延。“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而贡献的“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它通过“海陆”互联互通的方式,打破过去美国/西方的传统的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再平衡。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八成来自于沿海一百公里的地带,90%的国际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导致内陆地区比较落后,发展不均衡。“一带一路”
 
  通过建立综合性立体交通网络,将内陆和海洋连在一起,帮助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沿海与内陆联动发展。“一带一路”还把沿线小国连通在一起,形成大市场,实现规模效应和联动发展,开创陆海联通、南北联动的全球化,让全球化“无死角”。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量占全球30%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而“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一带一路”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推动新增30亿中产阶级。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教授的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能助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经济复苏和结构性改革创造机遇。
 
  二是推动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一带一路”通过传播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脱贫致富的经验,减少了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成本,鼓励他们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7亿人成功完成脱贫致富,精准扶贫、开发性扶贫、扶贫与脱贫结合的经验,对“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在非洲推行“三网一化”——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区域航空网、基础设施工业化,推广民生工程和教育培训,让非洲摆脱贫困局面,以点带线,以线带片,从基础设施(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着手,帮助非洲获得内生式发展动力,形成经济发展带,实现工业、农业现代化,从而完成产业的升级。
 
  里海之滨的阿克套是哈萨克斯坦著名港口城市,由于周边油田众多,这里也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石化行业基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非资源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中哈里海沥青合资公司就坐落在这里。中哈里海沥青合资公司由中国中信集团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投资。经过3年的建设发展,沥青厂目前每年可加工原油100万吨,生产氧化沥青、改性沥青、混合油等产品,彻底改写了哈萨克斯坦沥青严重依赖进口的历史。
 
  在斯里兰卡最南端的重镇汉班托塔,中斯双方正在推进的中斯工业园项目则将为这个新兴地区的腾飞注入最强劲动力。正如斯里兰卡总理维克勒马辛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所说,依托汉班托塔港的发展,10年、20年后汉班托塔地区将成为斯里兰卡的“深圳”。中斯工业园占地50平方公里,将引领和带动斯里兰卡南部地区整体发展,有利于斯里兰卡实现建设高附加值产品加工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商业中心的目标,也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中斯双边投资及产能合作。
 
  另外, 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中方工程企业积极推行海外用工属地化成为惯例。中交二航局总经理由瑞凯表示,公司大多数海外项目外籍员工占比达到了40%以上,巴基斯坦项目巴方员工占比更是达到80%以上。数据显示,建设两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已为巴方创造了超过13000个新就业岗位。
 
  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的差异程度也较大。据统计,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跨境贸易人民币实际收付金额约占跨境贸易额的14%.其中占比超过10%的有7个国家,在5%至10%的只有2个国家,其余55个国家的比例均在5%以下。因此,从整体上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比例非常低,未来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预计规模是3000亿元人民币。这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重心将从此前“贸易输出、工程输出”逐渐转向“金融输出”,而“金融输出”首要策略是把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投资、工程承包、信贷、国际产能合作结合起来。
 
  “一带一路”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方面,跨境贸易、工程承包、对外投资和国际信贷都需要一种国际货币作为支付和结算媒介,这给人民币提升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契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从人民币自身看,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特别是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受认可程度将大幅提升。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优先,以贸易输出、资本输出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体经济贸易与投资为抓手,构建以人民币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国际货币合作区。
 
  另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太多,过去的发展模式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这显然不行,所以中国要拿这些资金投资到“一带一路”,带动中国大量的产能走出去,带动人民币走出去,中国的话语权也得到了提升。
 
  如何建设“一带一路”?
 
  由于沿线国家之间文化、民族、宗教、经济水平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一带一路”的建设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需要一步一步稳打稳扎,具体操作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2016年,一些重要设施要开工建设,比如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自贸区的建设等,要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第二步,是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波罗的海、地中海、印度洋能够打通。
 
  第三步, 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周年,要彻底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彻底改变欧亚大陆落后的命运。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从而实现共赢,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而企业之间达到共赢主要体现为: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的人工成本较低,可以通过从中国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提高当地工人工资,从而带动当地的消费,形成良性循环。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获得相对廉价的原材料、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通过对外扩张,推广自己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自身良性发展;第二,中国一些产业,特别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这导致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陷入了瓶颈。企业想要解决产能过剩并实现产业升级,仅靠国内的消费力是不够的,必须找到新的途径,“一带一路”刚好为中国传统企业消化产能、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还是一个大的产业群, 涉及到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冶金、能源、金融、通讯、物流、旅游等,企业在考虑如何借助其获得利润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比如高铁不仅能靠车票赚钱,而且带动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很多产业的发展。
 
  在建设初期,我国主要利用自己的技术、设备、资金等优势,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发电站、港口、公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各个阶段主要依靠国企、央企和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
 
  随着“ 一带一路” 的强力推动,国企和民企在海外的投资将获得均等的机会。国企有更多的海外投资经验,资金实力雄厚,可能会投资一些回报较长、毛利率较低,但对当地政治影响力较大的项目;而民营企业在投资大型项目上经验较少,可以选择分工更为细致、投资期较短的项目。
 

标签:2017年第8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