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胡作林
泥塑大师胡作林带过四五十个徒弟,但出师的只有六七个,究其原因,不外乎学艺时间长、学艺苦,收入没保障。入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找他学艺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是,学成以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怎样让手艺人既能埋头苦练技艺,又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对此,胡作林对本刊谈了他的想法,以下为他的口述。
守正
我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庙里修菩萨,耳濡目染,我就对泥塑产生了浓厚兴趣。读高中时,我就经常给同学捏泥像。高中毕业后,我应征入伍,在部队里也经常练习泥塑,被战友们戏称为“泥巴参谋”。
1991年,我从部队转业,到武汉市解放公园工作,闲来无事,下班后经常在公园门口做泥塑,有时候做自己的头像,有时候做同事的头像,慢慢的,成了公园一景,连《湖北日报》都专门来采访报道。后来,就有游客出钱让我帮他们做泥塑。
2000年前后,政府推动机构改革,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采取停薪留职的方式下海经商,我办理了停薪留职,成立了“泥人胡雕塑艺术工作室”,还申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泥塑工作室的经营状况很好,时常能接到一些大单子,一单能挣几万元,作品也从工艺品扩大到大型城市雕塑、环境艺术雕塑、园林小品、宗教雕塑、彩色软陶等。后来,我经常参加工艺类比赛,获得了一些荣誉。
2014年,我被授予“武汉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省大师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称号,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2019年获评“武汉市第二届大城工匠”,同时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还作为文化大使,代表国家赴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交流。
这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非遗传承。2006年,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技艺获得了更多关注。但是,作为一项民间手工艺术,泥塑还面临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机械化的引入导致批量生产的商品代替了纯手工制作的泥塑产品。手工泥塑产品市场需求量低,加工时间长,手工费用高,很容易因为被机器化产品替代而失去活力。
现在,我们工作室每年业务量只有60—70件,收入仅2—3万元。如果纯粹为了挣钱,我们可以做3D打印,但是这就背离了我们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我一直在两者中间寻找平衡。
创新
工作室效益低,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招徒弟更难了。如今,从事泥塑的手艺人大约有三个收入途径。
一是教孩子做泥塑。近些年,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各级各地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推动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传承人去学校教孩子,一节课能挣400元,我的徒弟一周上四节课,能有1600元收入,基本能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
二是非遗进社区。现在国家会定期给社区下拨文化活动基金,一些社区会用这笔钱请非遗传承人到社区宣传非遗文化,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这些政策都很好,即有利于在民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支持手艺人的发展,一举两得。
三是出售作品。我的个体工商户生涯是从解放公园门口摆摊子开始的,这一摆就是十几年,摆出了名气,摆出了收益,摆成了文化名片,后来还摆进了公园里面。以前,泥塑艺人都在雕塑研究院或者雕塑工厂,我们把它搬到街头,更接近老百姓,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对于手艺人来说,磨练泥塑技艺要见人、见事、见生活,在街头摆摊也有利于手艺人的成长。可是,也有人认为在街头摆摊影响市容市貌,应该取缔。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合法的经营场所,让手艺人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市貌的前提下合法摆摊?能不能让市场来决定他们的去留?等这些摆摊的手艺人挣了钱,就能扩大规模、开工作室、创造税收和就业。
我现在的工作室距离住处很远,设施也不够完善。其实,有些城市有一些废弃的雕塑厂,如果可以利用起来,让手艺人去开工作室,那么既能给手艺人更多的生存空间,也能盘活废弃资产。
我看到过一个报道,标题是《让手艺人富起来》,看完之后我非常感动,也非常赞成。手艺人富起来,手艺才能传下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很关键。
手艺人要富起来,首先是自己有技术,其次是政府给政策,再次是自己会经营。
我一直鼓励徒弟不断精进技艺,多参加比赛。这些年,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事。湖北省每两年会举办一次民间工艺技能大赛,我在第一届比赛中获奖,获得了15万元的现金奖励,我的几个徒弟在上一届比赛中拿到了金、银、铜奖。这些荣誉对手艺人来说很重要,既提高了手艺人的社会地位,也是他们去交流、去授课的通行证。
还有一些手艺人只会埋头做作品,不会经营,也不会宣传,这样的手艺人以后处境会越来越艰难。我看到现在已经有手艺人把抖音号经营得很好,有需求的客户能通过抖音号找到他们。我也做抖音号,但是不专业,不会剪辑,也不会后期制作,只是原原本本地把拍到的东西发出去,效果就差了一些,这是我们以后需要精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