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八角笼中:以“共鸣”塑造艺术呈现

时间:2023-8-19 20:43:36   作者:谢廷玉     
内容摘要:  近期,王宝强执导的电影《八角笼中》赢得颇多好评。多年来,王宝强的沉潜和砥砺终于在本片中赢得口碑票房的“双赢”。那么,王宝强是如何将一部具有现实背景的电影拍得如此成功?   这部电影以退役军警恩波为原型, 退役后,他创办“大凉山...
  近期,王宝强执导的电影《八角笼中》赢得颇多好评。多年来,王宝强的沉潜和砥砺终于在本片中赢得口碑票房的“双赢”。那么,王宝强是如何将一部具有现实背景的电影拍得如此成功? 
  这部电影以退役军警恩波为原型, 退役后,他创办“大凉山格斗俱乐部”,教授那些无法走出大山的孩子一技之长。但格斗训练及比赛不可避免的带有残酷色彩,也因此触及了舆论的浪潮——相较于通过教授格斗来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文化教育、产业振兴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然而,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为这些淳朴憨直的山村孩童的境遇找到了一种合理的逻辑表达。如果说文化教育和产业振兴这类人格塑造模式较为接近《士兵突击》中的“袁朗”,那么山民的孩子们则显然同“许三多”的精神风貌更加契合。所谓勤能补拙,在日复一日的身体技能训练当中,许三多“淳朴憨直”的资质便成了他突出重围的优势。

  由此,王宝强、许三多、格斗儿童三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共鸣,这种共鸣贯穿于影片之中。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格斗儿童的“淳朴憨直”体现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乃至相互照顾当中。如此一来,凭“格斗”走出大山便具有了内在合理性——这是一条既能体现“比较优势”(在商业层面),又契合山民精神气质(在文化层面)的路径。这种艺术呈现同时弱化了公众对“武力宣示”的恐惧以及对“格斗训练”的本能反感。其中有一幕场景:主角腾辉带孩子们在省城表演,其间遭遇一群地痞无赖手持棍棒砸场,双方发生了激烈冲突。但腾辉最终能克制住继续动手的冲动,及时控制住场面——这正是为“武力”的“烈马”套上了“伦理”的“笼头”。

  简而言之,《八角笼中》的成功不只在于商业和技术层面,更在于王宝强的过往积淀及自身气质在这一题材中获得了共鸣,进而产生了同样能予人共鸣的艺术呈现。

  随着中国电影整体制作水平的日渐提高,《八角笼中》的“破笼”也必然不会是昙花一现,这样带有“共鸣”的艺术表现将越来越值得期待。



标签:2023年第8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