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职业教育行至十字路口

时间:2021-10-17 12:32:25   作者:臧梦璐 陈虹     
内容摘要:职业学校既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提高产业工人整体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则“北京严格执行‘双减’政策,50%中考学生分流至职业高中”的消息让郑康焦虑万分,尽管只是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但也让郑康开始担心,正在读小学的儿子未来是否会成为被分流的那50%.郑康焦虑的背后,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面临的尴尬境地。一面是企业的巨量需求,一面是难以匹配的人才供给;一面是优秀职校生越来越高的工资待遇,一面是对职校生陈旧的社会评价。前路漫漫,职业院校和职校生该如何抉择?


职业教育行至十字路口


  尴尬的职校生


  “要是考上大学,我们就供一供,中专有啥前途,进去了也不好好读书,不如直接打工。”高考结束,杨雪听妈妈跟亲戚们商量。村里几个读中专的哥哥姐姐,据说天天“混日子”,毕业后也没找到体面工作,这让杨雪没了上学的动力。


  刚从职校毕业的程浩也有些郁闷,“招聘会上,HR看到简历上的学历就拒绝了。”父母花大力气将他送进国企,但他总感觉得低人一等。

  “同样是财会岗位,本科生一个月拿5000多元,我只有3000元。学历每高一个级别,工资就会涨1000元。”

  职业教育是培养和输送产业工人的重要渠道,一直被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但在现实中,它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644.66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42.38%.在校生1663.3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国家虽然作了普职大体相当的硬性规定,但是实际“普职比”已经降为接近6∶4.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草草地对学生进行分流,把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动员到职业院校,造成了“读职校的学生成绩不好”的固有印象。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不高,评价体系不完善,职业晋升重学历等问题,都阻碍了职业教育和职校生的发展。

  其实,职校生曾经是一个体面的称呼。张雷是1998年的职校生,当年,成绩不错的张雷面前摆着两个选择,一个是直升本校高中,一个是进入邮电行业对口的职业院校。考虑再三,张雷选择了后者。毕业后,张雷顺利进入当地邮电部门,工作体面,收入稳定,全家都非常满意。“当时,我的同学大多刚考上大学,有的还在复读,我已经开始挣工资了。上升渠道也相对畅通,可以边工作边进修。”张雷说,“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少了,公务员、教师等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内卷越来越严重。”

  校企合作困境


  “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理念和实践的创新。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在德国的企业中应用很广,近几年也被我国的一些企业借鉴或采用。


  记者走访了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邢台技师学院两所职业院校,发现这两所院校在探索双元育人模式过程中,均面临“校热企冷”的困境。


职业教育行至十字路口

参加“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华北 一赛区) 的师生合影留念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并不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以学校承担为主,企业并未充分发挥出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办室副主任董国英介绍说,一些企业认为学校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即便是花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长久留在企业,导致企业投入产出不平衡。因此,多数企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自身的生产任务和效益上,偏重于招聘现成人才。当企业从现实、短期利益出发时,就很难全方位支持学校开展教学工作。


职业教育行至十字路口

企业派专家进入学校授课,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一方面,企业在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方面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很少派出专家和技术骨干来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教研和教学评估等工作,也未能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此外,对于解决当下用工的急切心情,也致使一些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正式员工来管理,忽略了对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导致人才培养定位出现偏差。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强强联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然而,这类人才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均无法充足保障。在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来源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且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力强、素质高、有意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引入。此外,校企合作本应为学校教师提供到企业实际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的机会,但实际上,由于一些校企合作模式浮于表面,这类机会少之又少。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不少相关职业教育法律,如《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以政策性为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和可操作的实施细则,也没有明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缺乏对企业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很难提升企业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从“貌合神离”转向“志同道合”,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招生与招工,教学与生产的双同步,在这方面,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做出了有益探索。

  突破职校困局


  2017年7月22日,第11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华北一赛区)比赛圆满结束。在此次大赛中,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派出三支队伍参加了逻辑控制应用实施赛项,并获得一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的佳绩。其中,获得特等奖的队伍从300余所院校的2800余支队伍中脱颖而出闯入全国决赛。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和中国仿真学会联合主办,方向涉及智能制造领域中的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和智能应用等,是针对智能制造发展所需的应用型、设计型、研发型及创新型等高端人才进行培养及选拔的工程类竞赛。此次大赛采用专本同台竞技模式,参赛选手除了职校学生,还有众多本科类院校甚至“211”重点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如此“不对等”的竞争下,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相对于本科类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我校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实操技能。”带队指导老师于福华说,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工程实践素质及创新能力,学校早在2015年便与西门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配套设施完备的实训基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企业真实的项目及案例。“对于学生而言,比赛只是换个场地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1872年进入中国,为了保证公司持续创新发展的能力,深化与中国本土职业教育学校的合作成为西门子的重要战略之一。

  政府的激励政策将校企合作向前推了一步。2018年,为加快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程,北京市教委陆续出台了《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学习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不同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启动“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骨干专业、工程师学院和大师工作室”建设计划。为适应新时代北京市中心功能建设 ,实现北京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的精准对接,北京经济管理学院与西门子公司联合申请了北京市工程师学院项目,并规划建设了“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的建设得到了来自北京市政府及西门子公司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其中,北京市财政专项拨款近1500万元,企业先后投入700余万元。

  “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把西门子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生产理念、企业文化、工作实景引入到学校实际的教学和培养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进而达到为西门子产业链及生态圈培养”智能制造新工程师+X“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北京市经济管理学院科技处处长、产学合作与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李静文说。

  西门子公司的深度参与也成为学院招生的亮点,间接解决了生源问题。工程师学院采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学生不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学费按照国家标准由学生本人负担。据李静文介绍,学校生源分三类,一是按分数线录取高考生;二是学校自主招生;三是与中专院校签订“3+2”

  协议,学生完成中专课程后直升入学。

  西门子及合作企业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完成课程设置、实训、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授课、就业等工作,进一步凸显了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课程设置决定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紧密度。为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在课程设置前期,校方除了对西门子公司及其上下游岗位需求进行详尽了解,还组织人员进行了广泛市场调研。“我们首先明确目前市场上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所有就业岗位,再根据这些岗位对人才各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要进行倒推,完善课程内容,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

  以近年来新兴的工业互联网方向为例,从业人员在具备电气自动化底层专业知识及技能外,还需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相关知识及基本技能,为此,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外,还设置了三类平台课程(例如大数据、物联网应用技术等)及若干拓展课程(例如工业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等),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选取适合自己的课程方向。

  校企互兼互聘机制是该校亮点之一。一方面,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团队到学院兼职,把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知识、管理经验,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资源,与学校专职老师一起参与教学、教研和教改;另一方面,学校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在知识、人力等资源共享的推动下,校企也实现了双向赋能。从企业方来看,企业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在获得所需人才的同时,开展技术技能研发和企业员工培训。

  从学校方来看,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教师承担企业培训课程开发,逐步成为企业培训师,进而推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长远来看,学校通过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及人才培养理念,赋能自身专业建设,激活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未来,学校有望面向社会、行业或区域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就业创业和素质提升培训;开展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中小微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科技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合作研发相关教育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辐射带动全市相关专业群建设、服务行业标准建设。“李静文说。

  为还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学校所有课程均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每节课设置一项具体任务,由老师对该任务进行说明,讲解相关知识点,之后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操作。”于福华说。

  为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学校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实验室设备全部产自西门子公司,根据西门子产业链实际需要,由企业资助一批、学校购买一批。“根据调研,在工业控制领域,市面上70%的设备全部出自西门子。”于福华说,选用西门子设备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实现学校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行至十字路口

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除了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学院多次承办“西门子杯”

  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并鼓励学生每年参加一次技能大赛。“一方面推进‘以赛促学’,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切磋技艺、展示水平的舞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另一方面推进”以赛促教“,通过组赛、参赛,加强学院与各省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为切实加强技能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思路启发。”

  目前,获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工程师学院的西门子工程师学院项目取得了初步成绩。“本院学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95%以上,今年达到了98.5%.学生均可进入专业相关领域就业,平均工资达到6000元以上,有的学生起薪在1万元以上。”李静文说。

  “企业派专家进入学校进行授课,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我和我的同学都感到受益匪浅。”郭云龙从西门子工程师学院毕业后,经老师推荐,顺利入职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如今他是一位电气自动化工程师。与郭云龙同部门、同岗位的同事大多是重点本科类院校的研究生,但他说并没有感到多大压力。“现在在岗位上面对的机械与学校实验室的机械几乎一模一样,到岗后便有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据郭云龙介绍,他的工资待遇、福利及晋升机制与本科类院校毕业生并无差异。“在技术类岗位,比起学历,技能水平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此次合作中,西门子公司还帮助学院师生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新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在2020年11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崔腾飞携“冰上数据”项目喜获职教赛道国赛银奖。

  于福华作为项目指导老师,全程参与指导了创业计划书、路演PPT等,并帮助崔腾飞进行队员答辩演练。目前,以解决AI、小语种数据标注难题为目标的“冰上数据”项目已进入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知名公司的供应商名录,并签订了十余个项目执行合同。今年,崔腾飞已将公司搬进了学校,他相信学校优质的创新环境和平台一定会进一步助力项目的有序推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对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的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西门子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还有京东数字贸易工程师学院、中联数字财金工程师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等3个项目获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工程师学院,这些特色项目合作企业均为行业领军企业。


  “目前学校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是依托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聚焦服务数字经济发展,临空经济管理,数字财金、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培养高精尖人才为主要目标。”李静文说,“这与北京的产业政策有关,2014年,北京开始疏解中低端制造类企业,重点引入智能制造企业,目前北京以智能新型工程师及大数据运维等高端岗位需求为主。”李静文认为,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与头部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就本校来说,校企合作辐射到的中小企业仅限于头部企业产业链上的部分中小企业。”

  而对于如今还难以实现转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比起高级技工,他们对一线产业工人的需求更为迫切。那么,职业院校能否补足这部分用工缺口呢?

  在本次受访企业中,橡胶厂厂长靳建国提到的一个信息或许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企业所在的橡胶产业园有100多家企业,大家普遍面临缺工问题,单家企业由于劳动力需求量小、资金有限,很难与职业院校开展长期合作。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或地方政府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把这些企业组织起来,以行业团体形式开展校企合作?”

  人才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是对职业教育培训结果最好的检验,当一个产业在地方形成了一定特色及规模时,企业组团培养人才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依托当地规模产业进行特色化探索。

  素有“木匠之乡”美誉的江西赣州南康区聚集了大批家具企业,随着家具产业转型升级,这些企业面临相关人才紧缺的问题。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看到了机遇,与南康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南康家具学院,打造产教融合培训基地。这种合作模式下,学校的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一空”。近两年爆红的“小龙虾学院”——湖北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潜江龙虾学院,就是因当地特色小吃小龙虾而走红的职业院校。2019年6月,首届“小龙虾”专业35名毕业生均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起薪在8000元以上,直追重点本科类院校毕业生收入。

  尽管小龙虾这样的网红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及持续性受到了包括部分专家在内的质疑,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也给各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职业学校以启示:一是出台并完善包括“双元制”

  在内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明确学校与企业的主体责任;二是各地方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作用,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为企业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眼光放长远,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三是企业应依托地域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以机器替代基础人力,减少低端劳动力需求;四是职业学校既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还要提高产业工人整体的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职业院校应抓住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机遇,开发特色课程,增强为企业输送人才的能力,广泛开展与当地同行业企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同解决用工难题。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