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笑点即痛点

时间:2021-12-12 13:33:31   作者:谢廷玉     
内容摘要:  近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为喜剧综艺赛道上的一匹“黑马”,精准踩在了观众的“笑点”上。  然而,这档节目也引来一些质疑。该综艺主打“新喜剧”形式:相较于节奏较为舒缓,内容结构完整,叙事线索清晰的以春晚小品为代表的“旧喜剧”,“新喜剧”...

  近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为喜剧综艺赛道上的一匹“黑马”,精准踩在了观众的“笑点”上。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笑点即痛点


  然而,这档节目也引来一些质疑。该综艺主打“新喜剧”形式:相较于节奏较为舒缓,内容结构完整,叙事线索清晰的以春晚小品为代表的“旧喜剧”,“新喜剧”的特色在于笑点密集,节奏急促,主打“短平快”表演和“没心没肺”的笑点输出。对于这种“好笑就行”的理念,有相当一部分评委认为这样的笑点缺乏“意义”。

  “笑声”是否需要意义?在娱乐还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笑声”的确承载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以马三立先生的一系列相声为例,《买猴》针对的是工作中的粗疏态度,《开会迷》讽刺的是开会成瘾的官僚作风,这些相声既带来了欢笑,又承担了一定的公共职能,直接影响人们对公共事务的观感和讨论。

  评论者认为,当下人们走入了一个“意义消亡”的时代:社会的个体化与原子化使得人们很少再投入大量精力关注公共领域的话题,即便偶尔介入女权、性别等热点议题,绝大多数人也只是充当“吃瓜”的看客,以一种“静观”的态度面对这一切。正因如此,“喜剧”也纷纷脱下了宏大叙事的外衣,以一种“博君一笑”的态度面对观众。

  但在笔者看来,“喜剧大赛”改变的仅仅是形式,却没有丧失意义——只不过这种“意义”

  与相声时代的“意义”有些许差别。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要理解笑,就得把笑放在它的自然环境里,也就是放在社会之中;笑必须适应共同生活的某些要求,笑必须具有社会意义。”喜剧大赛中的许多笑料并不缺乏意义,反倒恰恰是因为其意义才引人发笑:《偶像服务生》中的一句“那鱼(内娱)完了”,说出了众多饭圈人士的心声;《三毛保卫战》中的一句“做毛不易啊”,不知引来了多少“社畜”的共鸣;《互联网体检》更是辛辣讽刺了视频网站的弹窗广告、会员办理,毫不顾忌“金主爸爸”爱奇艺的感受……它们以夸张和颠倒的方式揭露出现实中的荒唐,引人自嘲、发笑。笑完之后,人们又发现,自己有了重新面对种种不堪的勇气。

  “快节奏”并不等于“无意义”。富有新意的手法,恰到好处的“冒犯”,使得喜剧大赛踩在人们的痛点上,也踩在人们的笑点上。它与旧喜剧的区别仅仅在于,相比于前者将“意义”

  设定在宏大的公共场域:“新喜剧”更多地说出了那些日常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小辛酸和小不堪。它们固然不是什么“大事”,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标签:2021年第12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