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隐蔽的角落》:是谁如此痴迷于这别样的青春?

时间:2020-8-25 13:59:18   作者:夏莹     
内容摘要:在今年的暑期档中,我们看到了一部讲述坏小孩的故事,制作精良,口碑爆棚——由爱奇艺出品的《隐蔽的角落》将中国悬疑系列剧提高到国际水准

  在今年的暑期档中,我们看到了一部讲述坏小孩的故事,制作精良,口碑爆棚——由爱奇艺出品的《隐蔽的角落》将中国悬疑系列剧提高到国际水准。浓重的画面质感与诡谲的配乐,始终营造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情节紧凑,草蛇灰线式的伏笔引人入胜。这一方面源于作者紫金陈的精彩架构,另一方面源于电视剧正负能量之间的平衡。剧集引发的话题极为丰富:剧集扑朔迷离的结尾、青春期的成长与叛逆、拍摄地的美丽风景,甚至那一句“去爬山吗?”都成了一个经典的梗。


《隐蔽的角落》:是谁如此痴迷于这别样的青春?


  如此暗黑的故事为何能成为爆品?

  在国际影视市场上,西方文化中固有的宗教底色让灾难与暗黑题材拥有较长的历史和相对固定的观众群体。因此,魔鬼与天使交融的人性设定从来都是西方悬疑剧架构故事的前提。但在中国,暗黑文化似乎缺乏生长的土壤:浸润于传统伦理社会的中国观众其实更容易接受在相互制约中逐渐形成的人际平衡,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虽也是故事的主题,但斗争的结果往往是邪不压正、惩恶扬善。

  在《隐蔽的角落》中,我们也看到了改编者努力在暗黑中表达光明的努力,即将观众引入“童话”结局中:普普仍然活着,弟弟获得拯救,颜良被收养获得新生,而朱朝阳也说出了心中的秘密,让内心回归阳光之下;然而其断壁残垣式的情节叙事,又给观众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普普、颜良全离开人世,朱朝阳还是那个坏小孩。这种隐晦的表达是剧作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构建暗黑故事唯一可以采取的方式。

  《隐蔽的角落》的火爆标志着被美剧、网剧培育起的中国新一代观众正突破固有的文化界限,其审美呈现出更加国际化的趋向。但由于文化土壤的差异性,作品很容易偏离对人性丰富性的讨论,而流于单纯的对人性之恶的呈现,并转变为对影视审核制度的越界,由此让观众感到隐蔽的快感。对于新一代网剧观众而言,这是一次集体的青春期叛逆,是对触碰价值红线的尝试。

  如同破洞牛仔裤在上世纪60年代对美国正统文化的挑衅一般,《隐蔽的角落》也以一种让中国传统观众莫名“不适”的表达方式引发市场的关注。

  因此,剧集虽然在拍摄手法上颇具艺术性,但其实质不过是西方暗黑文化在中国市场上的一次错位生长。它的成功,并不代表中国影视文化创作者与观众的成熟,而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一次猎奇。他们试图以独特的品位确证自身的个性,并借此与他人做一区分,却滑入大众流行文化惯有的消费陷阱:在一个普遍贩卖个性的文化消费市场上,个性即普遍性,小众的即大众的。

  因此,当观众痴迷于《隐蔽的角落》的艺术性时,或许应该更清醒地辨识,他们痴迷的究竟是作品本身,还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消费陷阱。

标签:2020年第8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