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初的北京城,霾锁重楼,气温低至零下。在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小刘临下班前,打开手机App“回家吃饭”,在“黄阿姨小厨”上预订了一份“鱼香肉丝+米饭”。由于交通拥堵,小刘回到租住于百子湾的公寓,已经将近晚上8点。打开房门刚放好包,住在小区另一栋楼的黄阿姨就送来了刚做好的饭菜。因为刚出锅不久,饭盒里的鱼香肉丝和米饭正温热,饿了一下午的小刘几分钟就吃光了。
能在冬日的北京吃到一份“妈妈味道”的家常菜,让远离父母独自打拼的小刘备感温暖。而这一份饭菜,也为赋闲在家的黄阿姨增加了26元的收入。
现年56岁的黄阿姨在成为“回家吃饭”的家厨之前,除了给家人做饭就是跳广场舞和看电视,生活非常无趣。
2015年11月底,黄阿姨在邻居的介绍下注册成为“回家吃饭”的家厨,每天除了给家人做饭,她还要根据订单多做一些售卖。“黄阿姨小厨”上线了诸如青椒肉丝、红烧茄子、麻婆豆腐、排骨冬瓜之类的家常菜,因为手艺好、服务到位,短短不到二十天已经销售了80多单。“黄阿姨小厨”主页下面几乎都是好评,几位食客还在留言里热情地叫她“黄妈妈”。
在北京,每天有5万个这样的订单在“回家吃饭”上完成,同样的服务也在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进行,“回家吃饭”把几百万个家庭的厨房和餐桌连接了起来。
家庭厨房变菜馆
“回家吃饭”是北京加双筷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预订私厨家常菜的App,它致力于让每个家庭的厨房都成为一个私房菜馆,将回家吃饭打造成家常菜版的Airbnb(一家联系旅游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的服务型网站)。
“回家吃饭”面向整个北京城,不仅包括工作写字楼,还包括集中居住区,厨房每天最多可以接30单,可选择上门取餐、外卖送餐或堂食。创始人兼CEO唐万里认为,家厨共享平台上的菜品是单锅炒制出来的,更符合健康饮食标准,味道也更可口,远远胜过“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外卖。
创业初期,“回家吃饭”选择在北京市回龙观区域开拓社区内厨房共享业务,但由于家厨分享模式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家庭还不能接受,注册家厨数量增长缓慢。于是,“回家吃饭”把目标用户群改为有外卖用餐习惯的白领群体,重点推广区域也定位在CBD.把白领市场对家厨的餐饮需求作为初期发展方向,让“回家吃饭”迅速积累了人气。
2015年,“回家吃饭”开始深挖北京市场,进行大规模地推广,“回家吃饭”的广告覆盖了北京各地铁线路和大型社区,“有人在点快餐,有人回家吃饭”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经过一年的试错,“回家吃饭”
在服务规则和流程上也做了一些改进。
比如,由于多数家厨排斥陌生人在自家用餐,“回家吃饭”不再拘泥于堂食一种方式,而是自建配送队伍并引入达达等第三方物流。为了解决送餐时间太长的问题,“回家吃饭”鼓励食客提前一天预订,并定期培训家厨,优化服务流程。
除此,“回家吃饭”在北京每个热点区域都配有运营人员,为家厨提供指导。他们利用微信群与家厨沟通交流厨艺、菜品、物流以及服务语言,并定期发布订单和评级数据激励家厨。经过一年的产品升级和品牌推广,“回家吃饭”迅速发展,在苹果商店中国区的饮食类应用排名中,从2015年初的200多名一路攀升到前10,号称中国最大的家庭厨房共享平台。
盘活闲置厨房资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4亿个家庭,平均家庭规模是3.1人,每个家庭的厨房每天生产的饭菜仅供3个人食用。另据餐饮行业2014年市场规模接近2.8万亿元的情况来看,如果共享厨房、厨具以及剩余劳动力,其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不容小觑。
据调查,“回家吃饭”上每份菜品的食材成本约占售价的30%~40%左右,减掉物流、水电气和调味料成本,利润约占售价的50%左右。如果家厨每月开张20天,每天有20个订单,客单价是25元,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按50%的成本计算,净收入为5000元左右。收入可观、时间自由,成为“回家吃饭”家厨注册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目前,注册家厨来自两大群体:退休老人和全职妈妈。
不过,对于部分家厨而言,他们更看重分享美食的乐趣以及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回家吃饭”上有一家名为“米其邻七星”的欧美风味厨房,家厨是澳洲海归Yumiko和她的妈妈,Yumiko负责设计菜品,妈妈负责做菜,她们开店就是为了以食会友。
家庭厨房的短板
业内人士认为,“回家吃饭”这样的家厨共享模式在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订餐者对食品安全、送餐时效和饭菜味道投诉较多。家厨将自己做的饭菜通过“回家吃饭”平台卖给消费者获利,实际上就是提供餐饮服务的销售与经营,应当依法取得许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博士后肖平辉表示,尽管《食品安全法》对“回家吃饭”的美食共享模式尚未明确归类,但由于涉及经营活动,家厨必须遵循食品安全法对于餐饮服务安全卫生的一般性要求,比如应持有健康证,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
尽管平台号称严格审核入驻家厨的健康证,试吃菜品,定期检查厨房卫生,以及对家厨进行简单培训。但据媒体报道来看,平台对家庭厨房的卫生条件没有审查标准,无法有效监控实际作业的厨师是否持有健康证,对食材和加工制作过程也缺乏监管,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亿欧网创始人、资深O2O行业分析人士黄渊普则称,家厨共享平台体现了一种共享理念,但其实处于灰色地带:“平台方需要设立相关的赔偿机制当有事情发生,才有相应的保证。”
此外,家庭厨房很难保证供餐的时效性。一是个性化定制菜品口感和分量是家厨的优势,但要满足不同口味,高效产出就成了问题;二是因为部分家庭厨师随意性太大,单方面取消订单、久拖不送的情况时有发生;三是因为配送体系落后,配送人员不熟悉路线导致不能按时送餐,部分用户等餐时间超过两小时。
家厨烹饪水平、菜品订单量的不稳定性,导致味道无法始终如一。当同一菜品的几个订单一锅炒出来时,口味可想而知。此外,家厨分享平台尚处于获取用户阶段,一般不抽取家厨的利润,部分平台从食材中抽取提成,极易导致家厨偷工减料,甚至踢掉平台直接交易。
市场抢夺战前夜
2015年,除了“回家吃饭”“妈妈的菜”“蹭饭”“丫米厨房”等家厨共享平台也在发力开拓用户。“回家吃饭”流量最大,补贴力度也最大,比如注册即送20元餐券、分享给朋友对方获35元餐券、分享者再获10元餐券、推荐厨房上线开店获得高额奖励等福利。
尽管家庭厨房共享平台尚未启动烧钱模式,但各平台融资持续加大。继2014年10月“回家吃饭”创立初始即先后获得来自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和A轮投资方、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投资。2015年,“回家吃饭”又获得了来自今日资本的B轮数亿元投资,以及来自王刚、金沙江、今日资本的B+轮融资。
“妈妈味道”对外宣称已完成1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目前正在接洽A轮融资。2015年6月上线的“丫米厨房”也于近日发表声明,已拿到IDG千万级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2015年底,各平台持续加大地推力度以及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发声,一场争抢用户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回家吃饭”运营总监周统坦言,目前积累用户是家厨共享平台的首要任务,当供需两端的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级,商业模式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