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文化

没有主人公的《敦刻尔克》

时间:2017-10-24 13:52:47   作者:夏莹     
内容摘要:
  导演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曾将我带入了多重镜像的思想迷幻之中,不能自拔。所以,其执导的《敦刻尔克》成了近期我最期待的影片。
 
  《敦刻尔克》在宣传预热阶段获得了预期的火爆口碑,但随着影片的放映,这种热情却渐趋冷却。追溯原因,从表面来看在于影片略显沉闷的情节中又蕴含着一种让人压抑到近乎窒息的不适感——这种效果也许正是诺兰的电影所期望表达的,敦刻尔克作为“二战”历史上并不辉煌的一次撤退,本身就充满着无奈。
 
  电影的展开如同一曲时间的变奏,它由三条主线穿插而成,岸上的一周、海上的一天、空中的一小时,勾勒出了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基本图景。时间在此是错位的,我们无法按照前后相继的时间顺序来理解蒙太奇的拼接,而它们之间唯一的结合点只有“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本身,因此,敦刻尔克的海岸线不仅是一个故事展开的空间,同时更是一种时间的呈现。时间,在此时是一种具象化的显现方式,它在无形中带来的每一分钟的流逝都在英法联军的生死转换当中成为“可见的”。这种呈现方式,如同诺兰在《盗梦空间》中为我们所展现的多重空间一样,彼此互换与交错,增加了宏大历史场景的立体感。
 
  伴随着这一历史场景,夹杂着滴答声的背景音乐贯穿始终。有评论人说影片的背景乐过于“满溢”,也正是这种满溢的背景音,在无意识中为这个宏大历史场景的展开增加了无形的紧迫感,一个生动而立体的画面就此呈现出来——没有太多情节的讲述,拥有胶片底色的画面带来陈旧的色调,但观者却在其中拥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严格说来,这是一部无主角的电影,岸边冒充英国军人的法国士兵,海上应召前来营救战士的英国船主,以及空中与敌军轰炸机决战到底的飞行员……他们的眼睛成为展开敦刻尔克之历史画卷的不同视角。他们的面孔缺乏辨识度(飞行员的面孔甚至从未被真正展现出来),因为他们是一个群体的象征,他们被抛入这个群体当中随即消失……在西方历史题材的电影当中,这种无辨识度的表现手法很少见。
 
  我们常见的是用一个主角的命运来彰显宏大历史事件的发展,例如多年前堪称经典的《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去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是好莱坞不变的主题,但在《敦刻尔克》中,却让人看到了一个群体性的图景。
 
  不管是赶往救援的英国船主,还是耗尽汽油为战友争取最后撤退时机的飞行员,亦或是落水逃生的英法联军,他们身上都在彰显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许他们也存在逃生的本能,但当这种本能中透露出一种羞耻感(英国士兵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担忧着他的乡亲们究竟会如何看待他们)时,这种逃离则意味着对新斗志的压抑与萌生。从这一意义上说,《敦刻尔克》用一种撤退吹响了胜利的号角,用对一次逃离的刻画重新填补了对“二战”之描述的空白。
 

标签:2017年第10期 
上一篇:别让中秋“空心化”
下一篇:热映影片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