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 > 话题

垃圾强制分类,你准备好了吗?

时间:2016-8-16 9:53:46   作者:王芳宜     
内容摘要:企业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还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政府在强制的同时更要加强引导与扶持
  6月15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方案》,有关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协会、车站、机场等公共机构以及宾馆、饭店、农贸市场、商用写字楼管理企业、快递企业等相关企业将成为强制分类对象。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就《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垃圾分类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垃圾分类为何雷声大雨点小
 
  为从源头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减轻垃圾清运后的处理压力,2000年,国家即开始试点并逐渐推广垃圾分类。然而十五年过去了,走在各大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垃圾箱简单地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稍加留意还会发现,有些地方在清运垃圾的过程中,又将两类垃圾混装在一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垃圾总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2015年城市垃圾清运量高达1.92亿吨。由于垃圾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问题。在中国推广了十五年的垃圾分类为何没有太大进展?
 
  缺少统一的垃圾分类标准可谓一大主因。目前,绝大多数城市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将垃圾分为两类,由于没有细致的分类标准,如何分类完全取决于居民的主观判断,而对于同一件废弃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一根木制的雪糕棍,有人认为可以作为木材回收做纸浆,有人认为应作焚烧处理,前者投入了可回收垃圾筒,后者则投入不可回收垃圾桶。分类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为引导和督促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不少地方投入财力物力向居民分发垃圾桶和垃圾袋,有的地区还专门安排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或规范。这些作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成本较高,地方政府往往难以支撑到居民普遍形成分类习惯。有专家估计,在广州一地如果持续3—4年,仅垃圾袋的费用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有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
 
  在资源回收过程中,成本高、效益低的问题也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以玻璃瓶为例,回收再利用的企业需要负担高成本的清洗、消毒、检验费用,相较之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新的玻璃瓶,于是玻璃瓶回收价格逐步降低,回收企业甚至不再回收玻璃瓶,受回收价格的影响,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
 
  此外,近年来新兴的快递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包装垃圾的爆发式增长,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处理规范,垃圾处理压力逐年加大。
 
  如何让政府、企业、居民各负其责、各取所需,是有效推进垃圾分类的根本。
 
  强制分类将因地制宜
 
  在本次发布的《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强制”二字格外抓人眼球,政府部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决心可见一斑。
 
  《方案》明确强制对象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河北省邯郸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铜陵市等10个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的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对于居民则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由于机场、火车站、商场、农贸市场、快递业企业等强制对象具有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的特性,因此分类的强制要求将逐渐向居民传导。
 
  中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存在明显差异,这一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无法照搬发达国家垃圾分类体系,因此在垃圾分类标准上,《方案》提出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对城市居民(个人、家庭)实施垃圾分类提出明确要求。而《方案》中提出的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探索按垃圾产生量、指定垃圾袋等计量化、差别化收费方式促进分类减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的成功经验。
 
  从整体上看,强制分类并不是通过行政手段一步到位实现垃圾分类,而是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分类标准促进被强制对象采取实际行动,以此带动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在推动分类工作的过程中探索符合国情的垃圾处理模式。
 
  企业发挥作用的空间有多大
 
  如果《方案》得以实施,除落实强制分类责任,企业在从源头减少垃圾、引导居民形成垃圾分类习惯以及参与垃圾分类收运回收处理系统建设方面均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生活垃圾在成为垃圾前都是产品或是产品的附属物。如果生产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或使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制造、包装产品,那么垃圾的产生量将大幅减少,即便产品更新换代,留下的也是可回收资源,对于出口企业来说,这样的产品在垃圾管控严格的国家更受欢迎。
 
  在普及垃圾分类观念方面,政府动用财政资金为居民配备指导员或分发垃圾袋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人口处于流动状态,培养分类习惯需要较长时间,指导员显然难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如果生产企业能在产品包装的显著位置对丢弃产品时应如何分类进行标识,而非简单地标注“请保护环境清洁”,那么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可随时随地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并慢慢形成习惯。
 
  《方案》还提出,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处置全过程统筹。加快培育大型资源循环利用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鼓励回收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将再生资源送到钢铁、有色、造纸、塑料加工企业进行再利用。从国外成功经验可知,垃圾分类处理的各个环节均可盈利,而垃圾分类在中国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因此,发展空间相当广阔。
 
  垃圾分类是一项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联系紧密的系统工程,虽然这项工程在中国刚刚起步,但大胆地想象一下,在垃圾分类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会不会有这些让人振奋的事情发生:有一款和植物大战僵尸一样好玩的游戏以垃圾分类为规则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有一个网购平台可以用一定数量的快递包装兑换优惠券,在订单上也有一个选项可以让消费者自愿选择重复利用的包装盒;有一种开在各个小区门口的连锁店超市可以用可回收资源兑换商品;有一天遍布大街小巷的报亭都可以用几节旧电池兑换一份报纸或是一包印有某企业广告的纸巾;有一家伟大的企业研发出用再生塑料代替纸张的技术然后印出可以在书架中传承几代的书;有一天学校有一个科目叫做公民的社会责任,交通规则、垃圾分类办法、消防知识、节能减排等等都列为考试内容……这些方式都能在无形中推动垃圾分类的实施。
 

标签:2016年第8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