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公布取消4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决定》还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对照职业分类大典对现有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
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就拉开了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大幕。随后,国务院分6批取消了31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总量比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减少50%以上。
在当前形势下,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既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去产能中出现的人员转岗创造便利条件。随着全面清理的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有望得到根本改善。
盲目考证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进一步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和条件的角度出发,要求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1995年1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劳动法》中得到确立,而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职业教育法》《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等法律法规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从政策和法律的演进可以看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设立的初衷在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并对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但在实践中,盲目考证的现象逐渐扭曲了职业资格制度设立的初衷。
在国务院连续6次取消不必要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前,考证热一直高烧不退。“考证族”中的大学生群体格外引人注目。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很多学生要有几个证书在手,心里才踏实。基于这一心理,不少大学生刚刚入学便开始通过突击学习、死记硬背等方式考取各种热门职业资格证书。由于缺乏职业规划,很多证书对于大学生的求职与发展并没有实际用处,但考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对专业课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手握多项资格证书的“考证族”有时并不能胜任工作,而许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却因为不善于考试而难以登上更高的职业阶梯。在考证市场的持续高烧中,考试作弊、天价保过培训等“怪现象”
也不断被媒体曝光,这些“怪现象”也让社会各界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
资格证滥用
一方面是政策明确要求“持证上岗”,一边是部分职业资格证书极其难考,于是人证分离,证书挂靠成了调节这一矛盾的方式之一。证书挂靠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资质证书挂靠到企业名下的行为,若非本企业员工,挂靠人一般都会要求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在强大市场需求刺激下,证书挂靠中介“应运而生”。在众多号称“最权威”“最专业”“最快捷”的证书挂靠网站上,建造师、执业药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各类资格证书明码标价,挂靠流程具体明确,注意事项详细周密,“行规”有板有眼,挂靠这一“潜规则”已然变成了明规则。
从制度要求上看,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类。从业资格设定的主要是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而执业资格则往往是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的准入控制,包括独立开业和从事特定行业的必备标准,严格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但过低的考试通过率和职业资格的强制要求也让无证企业和劳动者选择了剑走偏锋。
乱设资格
2014年11月开始,国务院逐步取消职业资格。当美甲师资格证、木材搬运工资格证、汽车营销师资格证等一大批五花八门的资格证书随着取消职业资格认证而被公众知晓,隐藏在盲目考证与滥用资格证这些表象之下的根本问题得以暴露——职业资格认定设置混乱。
人社部发出通知对设置国家职业资格进行限制前,职业资格可由国务院各部门、地方政府以及全国性协会、学会设定。截至2013年底,国务院部门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达600余项,各地方政府设置的职业资格近1800项。
由于执业资格是行业准入的前提,职业水平等级证书往往关系到升职加薪,因此这些考试备受追捧,而设置职业资格的部门及考试培训机构则在考证热中收获了丰厚的考试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形成了一条围绕职业资格证书的利益链条。
在今年6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一针见血地指出,“花样百出的职业资格准入,极大地抑制了大众的创业就业。可为什么部门一些具体管事的同志仍不愿意放开这些准入?不客气地说,因为有些职业资格许可是收费的、养人的,再说的不好听一点,也不排除有寻租的。”
如今,经过两年的清理,职业资格数量已经明显减少,按照国务院部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有关部门将在继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同时,抓紧公布实施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不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职业,原则上要放宽市场准入。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行业合法有序发展,政府的事后监管能力将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