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 > 文化

网络迷信:理性时代的“巫术”何以风行

时间:2021-10-17 12:28:29   作者:贝雅夫     
内容摘要: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各式各样的星座、占卜视频迅速走红,特别是星座博主“陶白白”,近日来备受关注,他们的出现带来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出生、成长在理性昌明的年代,为何年轻人反而越来越迷信了?  选择迷信,源于对现实的无力感和缺乏掌控感。在《启...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各式各样的星座、占卜视频迅速走红,特别是星座博主“陶白白”,近日来备受关注,他们的出现带来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出生、成长在理性昌明的年代,为何年轻人反而越来越迷信了?

  选择迷信,源于对现实的无力感和缺乏掌控感。在《启蒙辩证法》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指出,随着世界的理性化,一种期望得以诞生——那就是借由理性全面实现对自然的操纵,将一切纳入掌握,消解所有的不确定性,这种愿景被称为“理性的神话”。

  然而,与这种愿景和“神话”相背而行的,是乌尔里希·贝克描绘的“风险社会”图景——在理性的辅佐下,人们有能力通过各种安排和设置赋予生活以秩序,然而,随着生活装置的复杂化,这些装置本身变得难以掌控,且任何一个装置的些微错漏都可能引发意外。因此,人们越来越难以实现对社会的全然把握。由此,“愿景”

  和“能力”之间的鸿沟形成且不断拉大:理性不仅不足以满足、消解不确定性的愿景,理性的设置反而可能与这种愿景背道而驰。如果说在前现代,人们还可以用“乐天知命”的态度面对未知,那么在现代,“愿景”与“能力”的断裂则时时刻刻令人们置身于焦虑之中。

  缓解焦虑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正规的心理咨询等,但一些年轻人却选择了“占卜”“星座”等方法,这又是为什么?

  当下,人们身处世界观多样和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这个社会看似按照理性秩序运转,但在个人的生活中却以极大的非理性面目出现。因此,“可证伪”的科学在解释现实中常常碰壁,影响着科学的权威性,正如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令旨在进行专业研究的学者声誉受损一样。在个人身上,理性方法(如心理咨询)诚然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导,但一旦出现失败案例,在一些人看来,这种方法即被“证伪”。而“不可证伪”的非理性方法(如占卜算命),反而能提供更强的解释力。

  以常见的求职咨询为例。一位经历过失败、身处焦虑的求职者如果求助于一般的职业咨询或辅导者,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和建议。然而,求职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装置”,决定求职者能否获得企业认可的因素异常复杂而不透明,甚至部分取决于面试者的主观意愿。因此,即便按照求职辅导的建议来准备,仍有相当的概率继续碰壁。但“网络迷信”作为一种不可证伪的话语实践,则可以不断为这位求职者提供模棱两可的、自我肯定的话语。因此,在认识论上选择采用非理性主义的人群,反映的正是世界本身存在的非理性和不透明性。

标签:2021年第10期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