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费模式亟需“冷静”
——解读上海等多地设健身卡“7天冷静期”
从健身行业的“资本盘”到优胜教育跑路再到长租公寓“爆雷”,近年来,预付费模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预付费模式给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为行业快速发展积累了庞大的资金池,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些企业利用该模式快速回拢资金的特点迅速圈钱,当企业经营发生问题时便“卷钱跑路”,令消费者受到极大的损失。此外,还有一些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行业的经营者未经备案便发售预付卡,其预付费服务游离在监管范围之外。从长远看,这些预付费模式下的问题都阻碍了行业的健康成长。
“预付费模式亟需‘冷静期’。”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健永表示。
针对该问题,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相继出台政策,为健身卡设置7天甚至15天的冷静期:只要没有开卡使用,在规定时间内都可以退卡。对此,林健永分析称:“为健身卡设置‘冷静期’对冲动型消费者来说是一件好事,他们将有更长的时间去考量自身需求,以及健身房的软硬条件。
不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预付费模式下的各种问题,首先要清楚这些问题背后的逻辑。
首先,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预付费模式,对于成本过高、吸引消费者续费能力较弱的行业而言,预付费模式不仅不能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反而会令其走向自己的反面,健身行业就是这种行业之一。超高的经营成本让预付费模式成为其积累资金、化解成本问题的最优选择。然而,健身活动对于这些消费者而言并非“刚需”,很多人开办的健身年卡,一年只使用过一次,这些消费者的续费几率很小,给健身房资金流的可持续性埋下隐患,一些经营者面对资金流断裂的风险时便铤而走险,“圈钱跑路”。
林健永分析称,和健身行业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教育、住房租赁等市场,这些预付费模式出问题的企业大都存在相同的问题——经营成本和续费能力不成正比。一些经营者为了延续资金流,利用预付费模式积累的资金进行“投资”,从而缓解经营成本压力。这种“饮鸩止渴”的模式,一旦遭遇投资失败,资金流便会提前断裂,“爆雷”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预付费模式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其成功经验在国外也有很多。”林健永说。早在1976年,美国就已经开始在地铁交通系统领域开启预付费模式,之后其应用领域延伸至礼品卡、薪水卡、青少年卡等多用途卡,这些应用领域风险相对较小。同时,伴随预付费模式而生的是一系列成熟的法律法规。比如,通过设立一个或多个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来保证消费者权益的存款保险制度、电子预付卡监管、对预付卡备付金的监管以及预付卡未使用余额的处理等。可见,合适的领域+完善的制度才是预付费模式正确的打开方式。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一系列针对预付费模式的法律法规正在出台:2019年上海正式落实了《上海市单用途预付消费卡管理实施办法》,正式上线单用途预付消费卡协同监管服务平台;2020年北京也上线了首个预付费资金监管平台,依靠区块链等技术,监管消费者的预付费资金,降低资金挪用、卷款跑路等风险。
“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培育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基础,才能让预付费模式发挥其‘正效应’”林健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