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以王石、冯仑等为代表的企业家正在带动一股运动健身的热潮。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除了在健身房训练,还热衷于跑步、登山、游泳、划船……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为,“幸福、健康、高效”是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发挥才干的最基本保障。一家体检机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家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左右,90.6%的人处于“过劳”状态,28.3%的人记忆力下降,26.4%的人“失眠”,在颈椎异常、血脂异常、脂肪肝、血糖增高等方面,企业家发病率均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发病率。这正是企业家们从办公桌前站起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个人健康管理的主要原因。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把时间大把大把地花在健身上。在微信朋友圈,他们日日“打卡”晒跑步成绩,晒“人鱼线”和“马甲线”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晒朋友圈方式。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食物种类丰富、数量增加,生活和工作环境改善,越来越舒适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甜蜜的负担:运动过少、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肩颈不适等疾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空余时间增加也让追求更好的身体状态成为可能。
健身产业在这个背景下规模迅速增长。不过,最近几年,我们发现,传统的健身房在规模增长上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能形成运动习惯的人数量有限,而让不爱运动的“懒人”热衷于健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兴的健身产业模式把眼光瞄准这些有运动需求,却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去健身或者不能坚持健身的“懒人”。想让他们动起来,需要找到克服心理上、生理上、习惯上“懒惰”惯性的方法,为他们量身定制方案。于是,我们看到了24小时营业的健身房、开到社区门口的迷你健身房、每天敦促用户“打卡”的健身App以及精心配制菜单的营养餐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健身产业的创业者们正在突破固有的方式,将产业概念不断外延,与器械、服装、医疗、保险等融合,形成一个“全民健康”的大概念。从这个角度看,健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因此,国家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这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产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