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场 > 共享经济

“共享充电宝”市场升温

时间:2017-5-27 10:13:41   作者:冯晓霞     
内容摘要:10天,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这让“共享充电宝”成为VC 圈里的新风口
“共享充电宝”市场升温
在西单大悦城内一群年轻用户正在租用共享充电宝
 
  从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时间,5笔融资,超20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这让“共享充电宝”成为VC 圈里的新风口。
 
  目前,IDG、红点中国、腾讯、金沙江创投、元资本和知名天使投资人王刚等都已投资了“共享充电宝”类型的创业公司,其中,率先抢占赛道的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来电科技)、北京伊电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对外产品品牌为小电科技)、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街电科技)三家公司最受瞩目,此外,还有数个正处于天使轮和A轮融资的新玩家正在入场。
 
  虽然市场刚开始升温,但行业内早已硝烟密布,在这个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可以预见,继“共享单车”
 
  混战之后,“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大战正一触即发。“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共享充电宝”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模式大同小异
 
  近日,在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餐厅、车站等公共场所,突然出现了许多“共享充电宝”租赁设备。只需在公众号平台上注册并支付押金(通常为100元左右),两三分钟内即可借到一台充电宝。归还时,用户可以在公众号平台上根据充电宝的GPS定位就近归还。
 
  按照使用场景,目前市面上的“共享充电宝”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即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用户可以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其特点是大场景、大设备,主要应用在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即从A点借A点还,这种模式适合用户在一个地点附近活动时使用,比如餐厅、咖啡馆、酒吧等,这种模式下,设备无需太大,一般有6个或12个充电宝即可;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即线机一体,用户在固定充电设备上扫码付费即可充电,无需交付押金,但也不能带走共享充电宝。一些“共享充电宝”公司已开启了全国任意网点通借通还的模式。比如,在北京借到的充电宝可以在深圳归还,这让“共享充电宝”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和那些“共享经济”的先行者一样,虽然刚刚起步,但“共享充电宝”的补贴模式已经开启。一些充电宝平台上,芝麻信用分600分以上的用户即可“免押金”借用一个充电宝,1小时内免费使用,超过1小时后,费用为1元/小时。有投资人预测,随着资本的卷入,“共享充电宝”领域或将迎来价格补贴大战,“充电免费”“充电得红包”等补贴手段可能会相继推出。
 
  是痛点还是噱头?
 
  “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有多大?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其中,中国的用户数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和办公室之外。不过,与共享单车相比,很多人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个伪需求。首先,充电宝的技术门槛低,可复制性强、价格低,消费者购买意愿高;其次,未来无线充电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共享充电宝”目前的一些模式可能遭到淘汰;第三,充电宝安全风险较多,消费者使用时顾虑较多;第四,移动充和应急充是“共享充电宝”主打的两种使用场景,要想获得用户,需要同时满足急需充电、没带充电宝、愿意付钱这三个条件。
 
  在北京西单大悦城正门口,摆放着一台来电科技的共享充电宝设备。
 
  在人流相对集中的午饭时间,半小时内有8人借用或归还了充电宝。尽管使用起来十分便捷,但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方式,认为100元的押金已经超过了一个充电宝的市场价格。
 
  如何培育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这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的挑战。
 
  和消费者褒贬不一的态度不通,在资本市场,“共享充电宝”受到了热烈的追捧。其中BAT三巨头中已有两家入局:先是腾讯成为“小电科技”的战略投资方,之后,蚂蚁金服也与“来电科技”达成了战略合作,并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共享充电宝十分符合互联网思维,一是获取流量简单,拥有用户价值和流量价值;二是异地复制容易;三是在资本助推下易快速扩大规模,获取红利,这也是资本市场青睐这类项目的原因。”星瀚资本投资总监赵豪分析。
 
  能否实现“变现”?
 
  目前来看,现阶段“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充电宝本身的租赁费用;二是押金;三是屏幕和充电宝承载的广告收入。
 
  2014年,率先抢占风口的来电科技,截至目前已经入驻80多个城市、铺设1600多台机柜,平均每天租借2万多次,每次租借时长3个小时,累计用户数超200万,并在 2016年8月实现了盈亏平衡。
 
  据来电科技CEO袁炳松透露,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至0.8次,单日平均收益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
 
  如果从产业规模来看,按照每台充电宝每天收益2元计算,以北京20万个本地商户(餐饮、休闲娱乐)
 
  和公共服务设施(机场、高铁、车站),每个商户放置20个充电宝估算,一年的市场规模就接近30亿元。
 
  如果算上北上广深和更多的二三线城市,这个市场将超过百亿级。
 
  袁炳松表示,除了充电宝本身租赁费用,目前,来电科技的充电宝表面、充电宝柜台的显示屏等都已经开始做起了广告。相比日益金贵的线上流量,这种瞄准线下流量入口的反而受到了资本的青睐。
 
  来电科技投资方SIG合伙人张琳娜表示:“大机柜的垄断性场景和专利是公司的壁垒和护城河,且暴露空间大、附带屏幕,在高流量人群场景下广告优势也是营收的现金牛。把充电宝租赁当作入口,基于LBS(即位置服务)的线下场景导流、信用消费、广告都是可以承载的业态。”
 
  然而,随着资本的强势进入,短时间内一定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赛道中,这让原本简单、清晰的盈利模式变得雾里看花,也会无限度地推迟企业收回成本的时间。袁炳松预计,今年下半年,这场仗将会演变得更加激烈。“大打价格战不可避免,有人会推出两小时免费、三小时免费等。”入局的企业必将加入这场持久战中,想要冲到最后,就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然而,大量的资金,在经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补贴、铺设硬件)花出去后,如何能够挣回来?多久才能挣回来?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以共享单车为例,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清晰的盈利模式。
 
  刚刚起步的“共享充电宝”市场是否会成为继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风口?这还要交给市场和用户来判断。已经入局的创业团队,只能舍命狂奔,快速铺开市场,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充电宝的使用率,快速回笼资金,同时还要考虑用户体验等长期的关键影响指标。而对于跟着“风向标”选择创业项目的创业者来说,想要进入这个已经硝烟四起的战场需特别小心谨慎。
 

标签:2017年第5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本类更新

本类推荐

杂志简介 - 组织机构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010-8226201682262069 京ICP备050412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