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
+

夏季如何祛湿

2024-7-27    作者:夏雪    来源:    

  湿气重的表现


  “湿”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湿”与“燥”相对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但当湿气超过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中医称之为“湿邪”。


  湿气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来源于外部环境,为外湿,比如南方梅雨季、沿海城市的湿润气候、潮湿的地下室等,久处此类环境的人,如果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就容易被外界的湿邪侵入体内,导致身体不适。另一种是由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为内湿,如脾胃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失常等,都可能导致体内水湿过多,形成内湿。

  中医认为,脾胃就像一口锅,将吃进去的东西变成能量、水分等并代谢掉。如果脾胃出了问题,身体里的水分排不出去,多余的水分停滞于人体局部,就会出现腹部胀满的情况,若在身体表面聚集太久,就会通过皮肤发出来,形成湿疹。

  湿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能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例如湿疹、关节炎、哮喘等。此外,湿邪往往和其他病邪联合攻击人体。既可以和“风”

  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可以和“寒”结合在一起形成“寒湿”,又可以和热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还可以和“暑”结合在一起形成“暑湿”,还可能会出现如风、寒、湿或风、湿、热等三邪合病的情况。

  具体情况可以根据以下六个症状判断:第一,舌苔厚腻。舌头可以敏感反映身体状况,正常人的舌头灵活柔软,颜色淡红,大小适中。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锯齿,则为脾虚;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体内有湿热。

  第二,身体沉重懒动。人体湿气大,会让人感觉特别疲乏、懒得活动,睡不醒、睡醒后仍不解乏。还会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小腿发酸、发沉等症状。

  第三,食欲不振。湿邪困扰脾脏,影响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起床后嘴里气味重或发黏等症状。

  第四,皮肤痒且容易出油。湿气重的 人,经常会感到皮肤痒,用手抓会出现红色凸起,像被蚊虫叮咬了一样。另外,湿气大的人脸上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面色发黄、发暗。

  第五,大便黏腻不成形。正常的大便是软硬适中的条形,如果大便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粘腻,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黏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也说明体内有湿气。

  第六,关节疼痛、变形。湿邪侵蚀到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关节酸痛,屈伸不畅。

  湿气重的原因


  湿邪致病按照由表及里分为五级:一级湿毒在表皮,可以用油、痘、疹、痒、疮来概括;二级湿毒在肌肉,表现为酸、重、困、乏、肿;三级湿毒在骨骼,表现为颈肩腰腿痛,颈椎、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四级湿毒在脏腑,表现为心肝脾胃肾的湿热;五级湿毒就是肿瘤。而人体湿气过重主要是由情绪、饮食、环境、作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情志致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令体内津液运化失常,导致湿病产生。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容易出现肺和大肠湿热。

  饮食致湿。辛辣、寒凉的食物容易破坏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水液在体内久蕴成湿。

  生活环境致湿。工作或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容易导致寒气入侵人体。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室内可以借助抽湿机、干燥剂、空调除湿等降低屋内湿度,避免冒雨涉水,不穿潮湿未干或不通风透气的衣服等。

  熬夜致湿。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就得不到休息。熬夜用眼更加剧了肝脏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

  缺乏运动致湿。长期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身体代谢,导致体内湿气堆积。特别是在夏季,多数人运动量缩减,导致湿气困脾,引发一系列病症。

  如何祛湿


  虽然人体在一年四季都会受湿邪困扰,但夏季炎热,人体代谢快、出汗多,再加上夏季吹空调、吃的寒凉,受风寒机会就比较多,因此应格外注意祛湿。此外,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毒会从内往外走,如果此时能“推”一把,也能将湿气有效排除。常见的祛湿方法有很多,如:食疗、艾灸、拔罐刮痧、按摩、适当运动等。


  中医认为与“湿”有关的体质包括痰湿质及湿热质。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痰湿体质者体型一般偏胖,腹部脂肪堆积明显,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要注意饮食调节,以清淡为主,可选择山药冬瓜汤和赤豆鲫鱼汤。湿热体质者常有面部油亮,口苦、口臭等症状,养生原则是清热利湿,肝胆湿热者要特别注意清肝利胆,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薏米、红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

  按揉阴陵泉穴也能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取该穴的时候,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至10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通过汗液、小便等排出体外。运动锻炼时应注意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柔韧度,锻炼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锻炼时间建议选择清晨。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