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化
+

在城市文化塑造中理解“节日”的意义

2023-10-22    作者:谢廷玉    来源:    

  近期,随着大运会的举办,成都这座城市再次以其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发达的文旅娱乐布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质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在质疑者看来,成都为大运会而展开的一系列政府主导的文化宣传和文娱活动并不能长久运行,反而打乱了城市的“正常”生活节奏与市场活动秩序。

  如今, 成都已坐拥“ 大熊猫” “ 太古里”“麻辣火锅”等一系列现代IP,同时,武侯祠、青城山、川剧变脸等传统IP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事实上,如若追溯成都打造“文化名片”的历程,便可以发现其城市文化塑造的核心逻辑。

  以对成都文旅具有极大意义的太古里为例,这一地标最初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建成的。也正是在建设太古里的过程中,成都成功摸索出一套打造网红级地标景观,将更传统的文化符号置入其中,带动整体知名度提升的做法。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太古里的“熊猫爬墙”几乎以一己之力成为现象级互联网奇观。在后续的文旅产业布局中,这种做法也得到了市场的承认和采用。今年大运会期间,成都成功运营了一系列IP,例如本次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蓉宝的耳朵、眼睛、尾巴都呈火焰形态,火焰元素融入了成都的烟火气息,眼睛、五官和身上的LOGO又体现出四川本土特色的川剧元素。自开幕以来,由此延伸出的18大系列1000余款特许商品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因此,政府主导下的行为实际在城市文化的塑造中起到了类似于“节日”的作用。事实上,市场往往具有保守性,分散的市场主体也不具有资本和精力来进行大规模的探索与尝试。而“节日”所遵循的恰恰是打破常规的非市场逻辑。诚然,对于一场诸如大运会或造城这样的“运动”而言,它们的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都难以持存。

  然而,耗费并不意味着“浪费”,它在一定程度带来了进一步突破创新的空间。同时,“节日”还起到了挖掘文化潜质的作用: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常在这些场合被纳入考量,并得到进一步开发。在这种意义上,“节日”与“日常”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其间也体现出“有为政府”同“有效市场”良性互动的局面。

  鉴于此,有理由相信大运会的成功举办和相关运营将再度造就一场属于城市的“节日”。诚然,在一个以“流行”为特征的时代,没有哪个特定的IP会长盛不衰。然而,在“节日”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以及经由“节日”得到发掘的文化资源将进入后续的“日常生活”,为城市注入持久的文化活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