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 | 投稿 | 订阅 | 过刊检索 |

关于我们

 

 
 

昆山之路

http://www.gcmag.cn  2005年第1期《光彩》杂志
本刊记者 杨年强 杨生恒 吴德富 钱建敏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日益繁荣,江苏省昆山市越来越引人关注。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信息显示,昆山在全国县(市)中综合实力排名已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第9位升至2003年的第2位,仅次于广东顺德。而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昆山入选“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成为10个当选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昆山的魅力源自哪里?昆山井喷式发展又是如何形成的?本刊记者日前在苏州市和昆山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协助下,对昆山经济进行了一次深入考查。 
    

    昆山位于苏州和上海的正中间,由于有苏沪高速连接,从昆山出发,无论到苏州还是到上海,都只需要短短的半小时。退回20年,昆山还是个农业小县,更多地是以“鱼米之乡”闻名全国。然而如今的昆山工厂林立、外商云集,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制造业基地。尤其是近几年,昆山可谓“亮点闪闪”,不断创造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从2002年4月以来,昆山经济总量始终在高平台上保持高速增长,GDP增幅已连续30个月保持在30%左右。据该市统计局统计,2004年1—9月,昆山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164.24亿元,同比增长46.43%;三产增加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40.1%;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1253元,同比增长14.66%;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4509元,同比增长14.5%。这一连串令人惊讶的数字是怎么产生的?昆山的道路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回顾历史,大致地来梳理一番。

    横向联营,外向带动
    昆山能有今天的辉煌,首先得益于它处在长三角这样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昆山就开始发挥紧靠大上海的地理优势,广泛与上海大工业实行横向联营,促成了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实现了昆山的初步工业化。但是昆山80年代诞生的那批乡镇企业,经过一阵顺利发展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困境。这些内资企业的加工能力当时已经形成,但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理念来改造自身。于是昆山将“引资、引才、引项目”为特征的横向联营转变为后来的外资招商工作。自从80年代苏州全市第一家外资企业——苏旺尼手套落户昆山之后,外资纷纷涌向昆山,成为江苏全省外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县级市。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昆山市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提出“外向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当更多外来资本涌入昆山后,昆山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这些年昆山已累计吸引3800多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250亿美元。全市现在密集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个投资项目,其中仅台资企业就聚集了1621家,占全国台资企业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外资企业起到了龙头作用,充分带动了昆山经济的发展。昆山人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招叫“链条式招商”的办法,即每引进一家外资企业,就跟踪这家企业在海外的上、下游企业,然后通过这家企业和他们取得联系,劝说他们前来投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有一位副市长将他的手提电脑拆开,看哪个零部件昆山还没有生产,就劝说相应的外资企业前来设厂投资,结果,一条完整的IT产业链很快就在昆山形成了。这种有目的的招商工作使昆山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产业层次快速提升,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等主导产业。昆山之路因此越走越宽,形成如火如荼的外向型经济浪潮。据统计,2004年1—8月,昆山市新批外资企业455个,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1%,投资总额达45.6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8%。这些新批准的外资项目中,大项目多,欧美日韩企业数量多。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55个,2900万美元以上项目51个,大项目占总项目数的45%。在“巩固台资”的基础上,欧、美、日、韩企业在昆山的投资比例明显上升,投资总额达9.16亿美元。截至2004年8月底,昆山全市新招外资到账金额达10.5亿美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8%,外向型经济继续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外向配套,协作提高  
    昆山“外向带动”的初衷并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效应上。外向经济给昆山带来的好处不仅表现于外资企业在昆山经济总量中起到决定性带头作用,还表现在外资对内资企业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昆山私营企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昆山的成功之处在于,昆山人充分利用外资,将全市各类经济进行组合,通过外资企业的带动,提升了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众多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具有市场经济管理理念的世界知名企业来到了昆山后,带来了数万名企业管理人员和数十万名职工,极大地推动了昆山三产的迅速发展。昆山市敏锐地抓住这一优势,组织内资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广泛同外资企业进行配套协作,而一些悟性高的私营企业家也响应号召,及时主动地与外资企业接触,承揽配套协作项目,极大地加快了自身的发展与转变;同时也一举构筑起昆山民族工业的新框架,为昆山私营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7年,昆山市委选派得力领导牵头主抓外向配套协作工作,并组建外向配套协作办公室,由昆山市政府15个职能部门参加。配套协作办公室甫一成立,昆山市的外向配套协作销售额就突破了1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倍。此后,昆山市镇两级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外向配套工作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发布配套信息,举办专题洽谈会,为内外资企业合作配套提供良好的平台,鼓励个私企业扩大与外资企业配套协作,逐步融入跨国公司生产和营销体系,确保“外资引进来,民营配得上”。截至2004年9月底,昆山市已有681家内资企业为1044家外资企业配套,配套项目达1152个,实现配套销售额101.43亿元。在这些配套企业中,90%的外向配套协作企业是私营企业,其中200家私营企业配套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目前昆山市外向配套协作已经从原来的第二产业逐步拓展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配套规模逐年壮大,平均每个企业年配套销售额达1500多万元,其中超亿元的配套企业就有16家之多。配套形式也从以加工配套为主发展到加工配套、产品配套、项目配套、服务配套、原辅材料配套等多种形式。目前,昆山已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零部件、纺织印染、轻工包装材料、食品原辅材料等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化配套协作群体,昆山各镇的经济都以昆山开发区为龙头,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配套小区。通过深化配套,许多个私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市产业链也日益完善,大大拓宽了昆山产业发展的空间。

    放水养鱼,强市富民  
    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昆山市近两年又提出“民营赶超(外资)战略”。在引进成百上千个外资大老板后,昆山市出台若干项“放水养鱼”的富民政策,着力于培育成千上万个土生小老板,推动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富民,老百姓应该能够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昆山市领导认为,“昆山现在人均GDP很高,超过6000美元,但人均收入还不够高。从老百姓的收入结构来看,劳务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高,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应该鼓励更多的市民和农民走上创业之路。”这一新的思路激发了昆山本地人新一轮创业高潮,一系列新政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个私老板,大大加快了昆山个私经济的整体发展。2004年1—9月,昆山平均每天诞生10家私营企业,每月吸引5亿元注册资本,新增私营企业2707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396户。前三个季度里,昆山市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41亿元,同比增长52.9%;以个体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完成产值153.69亿元,同比增长26.7%;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入库税收11.19亿元,同比增长78.3%,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9.4%,同比上升4.1%。与此同时,昆山市积极引导个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帮助原始积累少、科技含量高、占地少的中小企业发展,昆山市在玉山镇建立原创型企业基地,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对于那些较大的私营企业,昆山市政府则鼓励他们广泛开展产、学、研结合,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做到更强更大。目前,昆山市拥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7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53个,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数年位居江苏省各县(市)之首。由于有政府部门集中力量培育、保护和扶持,昆山发展起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和商标,全市拥有“江苏省著名商标”11件、“江苏省名牌产品”9个,“好孩子”、“AB”还先后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万事悠悠,民生为大。当民间资本的力量被广泛调动起来,当原创型私营企业与外向配套型私营企业并驾齐驱、开始竞相赶超外资企业时,昆山富民强市的目标不断地变为现实,而且还在向更高的台阶迈进。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20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可达到1000美元……这就是昆山的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昆山人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来源的他们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金鹿”的能耐
“创新”的成长
“曼氏”芬芳
电的问题我来办
“一醉”不休
外向配套:昆山私营经济的通途

 
     
 

 

     

首页|广告|投稿|订阅|过刊检索|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 《光彩》杂志社     联系电话:66517577  6651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