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津英语词典评选出2022年年度关键词。在众多候选词汇中,“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脱颖而出。“哥布林”又名“地精”,在西方民间传说中,地精是一类不见光日,生活在地穴之中,不修边幅,外貌邋遢,行为粗野,神经大条的小妖怪。而“哥布林模式”指的则是与这些小妖怪类似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时间披着睡衣宅在家中,一边大嚼高热量食品,一边看垃圾肥皂剧,不再追求“精致生活”与“自我完善”。
“哥布林模式”的风行自有其时代背景。
疫情以来,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居家隔离和线上工作。在居家的最初一段时间,哥布林模式还未成为风尚。当时人们普遍采用的是“Instagram模式”(Instagram是一款类似小红书的国外社交软件),热衷于在Instagram或推特上晒出自己的“精致居家日常”,如好看的居家服饰、精致的烘焙小点心、对室内空间的打扫和装饰等,并力图通过线上学习等方式达到“自我完善”的效果……但很快,这种对“精致生活”与“自我完善”的追求就变成了一种新的规训与暴政:人们发现,自己向网红审美的不断靠拢最终踏进了消费主义的新陷阱,疲惫不堪。
如此一来,以“摆烂”为内核的“哥布林模式”便成为一种自发的抗争:如果“精致”变成一种负担,那么不妨用“摆烂”来减免包袱;如果说成为一名精致的“Instagram网红”会让人身心俱疲,那么不妨做一只穴居的“哥布林”来保持本真。“哥布林模式”为许许多多难以实现“精致”与“自我完善”之理想的大众提供了情绪的出口——它告诉人们,“摆烂”无罪,甚至还构成了一种带有崇高色彩的、对“自我完善”
之暴政的抵抗。
然而,这种抵抗是否真正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则是值得怀疑的。依照国外媒体的采访,很少有人真正认为自己在“哥布林模式”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哥布林模式”
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或一种激进的姿态。
究其根本,“哥布林模式”的大行其道不在于“自我完善”这一愿景,而在于物化社会中的“自我完善”太多地取决于人们对外在商品的占有——一方面,自我完善的实现依赖于物质条件的极大充裕;另一方面,衡量自我完善之成功程度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占有。正因如此,人们发现自己并不明白“自我完善”的意义何在,也意识到自我完善对于缺少足够丰裕的物质资源的普罗大众而言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如此一来,与其说“摆烂”是一种值得追求的新风尚,不如说它构成了一个反思的契机,要求人们重新为“自我完善”的理想赋予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