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
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在畅销书《精力管理》中,提出了一个具有挑衅意味的论点:许多激励大师和管理大师吹捧的时间管理概念,其实都是过时且无效的。获得出色表现的关键是管理精力,而非管理时间。一天永远都是24个小时,一周也只有7天,但通过调节“消耗”与“恢复”这两个因素可以提升积极能量,实现精力的有效管理。
人们关于压力的传统看法是,压力是健康的敌人,同时也是导致衰弱和疲惫的原因。过大的压力会导致事故、失误、旷工以及离职频繁出现。
从经济角度考量,疲倦也颇为费钱。
发表在《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大约有38%的美国员工在工作中有过疲倦的时刻,疲倦会使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给其雇主每年带来超过1360亿美元的损失。
压力和疲倦对于员工和组织来说都是大问题,可是在其他情况下,压力可能正好是一个人所需要的,短暂的压力爆发能够让你更加强壮、更有能力、更具适应性。一定程度的压力有助于使你保持最佳的警觉性,获得最佳的行为表现以及认知表现。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阿利娅·克鲁姆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压力,她与合作者在发表于2013年的《对压力的再思考》一文中写道:“我们怀疑正是‘压力具有破坏性’这一思维模式导致了人们在压力下做出负面行为。我们的研究表明,转换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也许就可以改变这个人对压力的反应。”想要获得幸福、健康和高效,就不应该过分关注如何解决压力,而应该多关注自己究竟能分配给生活与工作多少精力。
当谈到精力的损耗与恢复时,我们可以用在健身房锻炼来简单类比:给你的心脏、肌肉、肺部一定压力,让它们得到充分锻炼,从而变得更强壮。但如果你锻炼的强度过大,或者时间过长,让身体得不到足够的休息,那么你就会疲惫不堪甚至受伤。所以,问题并不在于压力本身,而是你没有掌握从压力中恢复的有效措施。
很多人会谈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对他们来说,似乎压力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作,而生活则是用来缓解压力的途径。但其实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和生活既能同时成为压力的源泉,又能同时成为恢复精力的工具。
洛尔和施瓦茨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那些健康又活力充沛的成功人士,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总是会在高效紧张的阶段之后安排一个放松环节。他们会在这一“精力创造区”中平衡精力的损耗与恢复,继而创造出更多的能量,而不是仅仅只是试图去控制自己的时间。
这种方式既适用于生活也适用于工作。埃迪·格林布拉特在自己的重要著作《自我恢复》中指出,大部分人将工作与生活看作两个需要平衡的对立面,而事实上她认为,我们应该意识到精力的损耗与恢复其实是连续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项活动,无论是在生活里还是在工作中,都既可以造成精力的流失,又可以带来精力的恢复。
我们总是会遇到临近截止期限的压力或者因加班而感到筋疲力尽,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将重点放在恢复精力上,那么量变终会引起质变,我们将获得更多的幸福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