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隐身”多年的李书福再次高调出手,斥资228亿元大举进军光伏业,并在全产业链上进行布局,如此大幅度的跨界不禁让人有些错愕。无独有偶,通用汽车斥资100多亿元进军建筑光伏一体化;大众汽车不惜血本收购中国某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比亚迪凭借锂电池优势,布局光伏储能一体化业务;特斯拉旗下的光伏公司计划在中国投资建设光伏组件生产基地……
其实,自“双碳”战略使光伏成为炙手可热的风口以来,各行各业都有跨界杀入光伏的黑马。做电视的创维、做拖鞋的宝丰时尚、做电器的TCL、做空调的格力、做益智玩具的沐邦高科等不同领域的公司都成为光伏产业的新兵。不过,与汽车巨头相比,这些企业的行为更像是以小投资试试水,打打擦边球。为何汽车巨头们都开始钟情光伏业?汽车制造与光伏制造之间难道没有壁垒吗?汽车企业进军光伏业又会带给行业那些变化?
在全球气候行动和碳减排的共识之下,光伏正在快速发展。经过20多年,中国光伏全产业链形成了近万亿元的累加市场规模。但目前中国光伏装机量只占各类能源发电总装机量的3.5%,在未来的十年间,这个比率将扩大到25%,这意味着十年以后,中国光伏将有24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发育成熟,牢牢把控全球产业链的控制权,享有较高的利润空间。与光伏这个鲜活的朝阳产业相比,接近饱和的汽车产业显得有些老迈,以光伏为方向布局未来发展,是这些汽车公司的长远战略抉择。
光伏是一个低门槛、高天花板的产业。在硅料、硅片等产业链上游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但是在电池效率、组件效率提升上却有永无上限的要求。作为典型的重资产结构的行业,进军光伏最需要的不是科技和渠道,而是大笔低成本的资金。而资金恰恰是财大气粗的汽车企业最不缺的;从制造端口来看,光伏属于大规模标准化制造,与汽车制造的本质相同,但比造汽车要简单得多。对于汽车企业而言,造光伏只不过是把百年积累的制造经验用在另一类工厂之上而已;从销售端口来看,全球光伏市场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市场还处在爆发初期,近两年来,全球光伏终端产品大多数时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雄厚资金和制造经验成为汽车企业进军光伏的重要底气。
面向未来能源的转型是汽车企业进军光伏的长远规划。未来是清洁能源的世界,光伏是清洁电力的生产端,电动汽车是清洁能源的使用端,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高效的储能端。
未来世界里,人人都会与这三个端口密不可分。从短期来看,汽车巨头们一只手做着电动车,一只手投资光伏,通过两个目前最火热的行业大发其财;从长期来看,如果有一家汽车巨头既能做好光伏,又能做好储能,还可以玩转电动车的话,这个企业就会打通一条从清洁能源生产、储存到使用的链条,从而转型为清洁能源全域公司,获得超乎想象的市场空间。
尽管如此,汽车企业进军光伏并非坦途,20年的发展让光伏行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规模、技术、成本、质量等都已成为光伏老兵的护城河,而行业的集中度还在不断提升,颠覆格局需要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这些将是光伏新兵们最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