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人而言,过春节的方式已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转变。那么,抢票回家过春节的人都做了什么?
除夕,包饺子、贴春联、看春晚等传统习俗正在被各种富有个性化的新风俗替代。阖家团聚正在转变为一种形式——一家人虽然团坐在一起,但每个人真正的注意力却被手机占据。对年轻人来说,春晚已沦为背景音乐,当“恭喜发财”的音乐响起时,“年”已近算是“过”了。
谁来指导春晚,谁要上春晚,都变得不重要,看春晚更多是为了积累槽点,并为网络版“吐槽大会”提供些许谈资。
初一是中国人走亲串友、互相拜年的日子,如今却被各色春节档侵占。2019年春节档硝烟散尽,58.4亿元的票房收入创历史新高。
看电影,成了中国人过年的新民俗之一,是由多方面原因促成的。从外部看,由于城市化不断加速,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硬件改造速度不断加快,其中,随处可见的电影院成了城市改造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为中国电影市场强势复苏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电影票房进入狂飙突进时代,主要在中国的二三线城市里显现出来,这些小镇青年几乎支撑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主要的休闲消费群体——小镇青年,一方面缺乏除了电影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另一方面又并不热衷于过分文艺的电影类型。而贺岁档恰好迎合这样的特点,因此成为小镇青年追捧的对象。
除了看电影,到国外过春节也慢慢成为新民俗。在中国春节期间,日本、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澳洲、美洲等国家都涌入了大量的中国游客。
这对于以回家、团圆为主题的传统春节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然而随着90后、00后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军,在不久的将来,春节可能逐渐淡化成逃离日常紧张生活、充分释放个性的一个契机。因此,吃美食、穿新衣的诉求正在被电影、旅游等更富有个性化文化生活诉求替代,并注定在未来将为我们的春节生活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