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文化
+

“听书时代”何以终结“评书时代”

2018-10-19    作者:夏莹    来源:    

  如果不是单田芳先生的突然离世,我几乎已想不起上次听评书是什么时候了。在热衷于事件的网络信息时代,老先生的去世瞬间让全体国民陷入“回忆杀”,它让我们突然发现,今天各色知识付费App遍地开花,全民进入“听书时代”,听评书早已被我们埋葬在回忆中。随着“喜马拉雅”与“得道”的崛起,我们真切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借助智能手机的技术支持,耳朵繁忙起来。总是需要充电的现代人需要大量知识储备来填充自己的职场与日常生活。在地铁、公交上,我们都能看到耳朵上塞着耳机的年轻人听着有声书、有声课与讲座。听书时代正在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敲碎,打成一个个知识点,它满足的是一种“不求甚解”的知道主义,它制造了一种知识经济的表面繁荣,却以它对新一代“听”众新的习惯的养成,终结了我们传统中的“评书时代”。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习惯于一个节目10分钟的听书者,对于动辄半小时的评书连播,失去了兴趣。时间的长度还仅是形式问题,内容上的丰富性和连贯性则成为评书“死亡”的又一重要原因。听书时代培育的是一群功利主义的听众,他们在“付费”当中,会去计算“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在这种计算中,听评书作为一种时间投入显得太过于“无用”,而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又显得太过单调和平凡。

  另外,评书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多是历史故事、传奇演绎,在亦真亦假的范围内,反而同时失去了两类人群:一类是热衷于积累准确的历史知识,以便能在人前炫耀的“知道主义者”,一类则是沉迷于天马行空的奇幻小说的听众。对于前者而言,评书太过虚假,而对于后者而言,评书则又显得太过真实。

  优秀的评书播讲人是艺术家,他们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准备才能完成一部书的播讲,这些必要的时间耗费在一个“加速主义”横行的时代变得不合时宜。长时间的成本耗费或者沉淀为奢侈性生产与消费,或者死亡。评书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命运似乎只能是后者。

  评书播讲人每一次演播都包含着播讲人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它可以成就一种艺术形式,这与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主播有着云泥之别。

  在贩卖知识点的听书时代,声音仅仅成为一种中介,它与主播个人素养以及对于知识的掌握、分析等毫无关系。

  单田芳老先生仙逝了,他用生命演绎故事的时代也终将在功利化的听书时代中离我们渐行渐远。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