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六大茶山:当每片茶叶都有了自己的档案

2023-10-22    作者:石海娥    来源:    

六大茶山:当每片茶叶都有了自己的档案

  六大茶山档案馆的资料涵盖六大茶山所有批次的产品,包括原始配方、散茶、饼茶、第三方检测报告、数据分析等,同时还存放了号级茶、印级茶、七子级茶以及现在的一些经典名山茶等


  1922年,骆英才先生在临沧市凤庆县鲁史创建了“俊昌号”,百年见证亦是百年相守,如今的俊昌号商铺、骆家大院依然是鲁史古镇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


  2002年,“俊昌号”成立80周年之际,传承人阮殿蓉卸任原国营勐海茶厂厂长,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六大茶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六大茶山”),并于2021年在鲁史古镇百年“俊昌号”的牌匾下举行了“云南老字号”挂牌仪式,用现代思维衔接百年历史,唤醒消费者记忆,重塑品牌形象。

  创新从最早践行可溯源体系开始。在同行还需要一遍遍向消费者介绍产品品质时,六大茶山已经在茶叶的包装上使用一物一码的产品溯源码,这是六大茶山建立成熟可溯源体系的前提,“我们通过北斗卫星定位电子围栏技术,构建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生产、销售、物流、消费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溯源体系。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形成产业链各参与者之间的可信交互,建立时空映物编码,实现普洱茶一物一码。

  当时被称作“最早的一物一码区块链技术应用雏形”。从茶园到茶杯,每一批进仓的茶叶都能做到进仓检测、出仓检测,全程高科技监控,每年请国家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测,来确保普洱茶是安全卫生的。

  如果只是可溯源,六大茶山可能会被同行模仿,甚至超越。但六大茶山从2002年出产第一片茶叶起,就给每一款产品做了完整的档案,档案内容涵盖从原料到配方,再到各个生产环节的工艺标准,最后到成品标准,每个生产环节的检测记录和成品出厂检验、包装设计等的文字、图片,由于六大茶山的每片茶叶都有自己的档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的产品都可溯源,这助推了年份普洱茶透明化交易的实现。

  让每片茶叶拥有档案,让消费者对六大茶山的产品信息一目了然,也让品牌实现了产品标准化。“比如,2019年我们想生产归档在‘贺开庄园’古茶庄园档案馆的御品原茶,需要追溯它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的生产档案,找到一致性,才可以保证同一款茶的品质和口味的一致性。再比如,2021年我们生产顶牛饼茶,当时仅有一个压制成形的茶饼,据此是无法复刻的,只有在档案中查到当时生产所用的散茶,才能在若干年后根据产品配方进行复刻。”六大茶山对该茶饼所用的散茶做了详细记录,包括所属山头、采摘时间、拼配比例、压制时间以及压制过程中的克重、水分等。

  “六大茶山花这么多精力做档案馆,是希望在100年、200年,甚至300年以后,所有茶叶的制作方法都有据可循,这就是老字号的发展思路。” 迄今为止,六大茶山精心保存实物档案316吨,3.6吨珍贵档案资料涵盖六大茶山所有批次的产品,包括原始配方、散茶、饼茶、第三方检测报告、数据分析等,同时还存放了号级茶、印级茶、七子级茶以及现在的一些经典名山茶等,对于解决茶产业发展早期存在的产品档案流失严重、部分经典产品难以复刻问题,是很珍贵的历史产品资料。

  如果说档案馆让六大茶山延续了老字号坚守高品质的精神,品鉴会则为六大茶山提供了创新思路。2015年开始,六大茶山采用最简单的“冲泡和开汤”方式举办品鉴会,尝试从消费者和市场角度做品质改良。但是,这种品鉴会持续一年,并未给六大茶山带来太多参考价值。


六大茶山:当每片茶叶都有了自己的档案

阮殿蓉从业25周年的获奖作品


  两年后,六大茶山创新了品鉴会的举办方式——“63方程式”(6次出水、3次开汤)以俊昌窖藏6年、9年、12年系列产品为样本,统一器皿、水温、时间,控制变量,通过全程盲评的方式,让品鉴者如实表达自己对色、香、味的不同感受并记录,最终共同确定最佳冲泡方式。

  “‘6次出水’能将大部分茶叶内所含的物质浸泡出来,然后通过品饮茶汤,观其颜色、品其滋味,对泡茶的时间进行调整,寻找茶叶冲泡的基准参数。‘3次开汤’则是开汤闷泡五分钟,品其香;再开汤闷泡三分钟,观叶底;然后再开汤闷泡三分钟,感受耐泡度,寻找茶叶的品鉴误差点。”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的耐泡度、稳定性、平衡性,包括它在每一泡当中变化的魅力都能一览无余,为六大茶山反馈至生产一线进行品质改良提供了依据。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