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视剧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先是以“仙侠奇幻”为题材的剧集,如《择天记》《楚乔传》就已经在YouTube等网站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最近几年,现实题材、都市情感类剧集也在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如脱贫攻坚题材剧集《山海情》曾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YouTube收获数亿播放量;都市情感题材剧集《三十而已》在YouTube、Viki等20多个平台播放,韩国、越南等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翻拍权。
但在十余年前,国内文化产品的“出海之路”还举步维艰。以金庸为例,2004年出版的法译《射雕英雄传》试印1000套,到2011年时仍未售完,此前正式出版的英译本仅有3种。在阅读金庸时,国际友人甚至会将杨过和小龙女理解为“养雕专家”与“养蜂专家”。
有学者尝试从叙事结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三方面对中国文化“出海”所面临的困难加以梳理。
从叙事结构来看,国内文化作品更多契合国人的文化心理。如《射雕英雄传》强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儒家价值观;《笑傲江湖》则在刻画权谋的同时勾勒出“江湖笑傲”的潇洒情结……简言之,人物与情节均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中式小说与剧集承担的价值观显然不同于以“个人英雄崛起”为母题的西式传奇。从文化背景来看,理解中国小说和影视剧往往需要把握其时代背景和当时世人的风俗文化,这便加大了国外读者(尤其是东亚文化圈以外的读者)的欣赏难度。从语言风格来看,以金庸为例,有文化评论者说道:“形貌方面,金庸小说中几位女主的外貌描写仍可看出区分度,各有不同。如王语嫣,他强调‘仙’;如赵敏,突出的是‘别致的美’。华语圈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自会沉浸在自我理解的古代意境中,想象这一美妙形象,但西方读者因未曾受过诗词、典故等中国文学知识的熏陶,无可供联想的土壤,独立的文字激发的美感十分有限。”
以此观之,当下,我们在欣喜“国产剧”海外走红及“文化出海”的喜人前景时,不由得感慨,这种“出海”往往是以丧失上述三方面的个性为代价的。以最早在国外“出圈”的仙侠小说和剧集为例。这类剧集的叙事结构相当单一,无非是主人公打怪升级的套路,这样的叙事丢掉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意涵,反而与“个人英雄崛起”的西式史诗叙事更为接近;从文化背景来看,许多仙侠题材小说选择架空世界,放弃了以历史为背景架构;从语言风格来看,此类小说的语言很少有汉语的独特美感,无法与金庸等名家作品比肩。
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剧集出海”与“文化出海”的内涵。前者的成果或许意味着国产剧集已经在影视工业的水平上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唯有后者的成功才意味着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