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智慧农业创业潮涌动

2025-3-30    作者:陆志恒    来源:    

智慧农业创业潮涌动

植物保护无人机正在监测玉米扬花


  “90后”姑娘戎梦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农民伯伯眼中的大明星。生于新疆哈密的她从小在棉花地里摸爬滚打,她的父母也是当地有名的棉农,拥有4000多亩棉田。


  见惯了棉农在烈日下种棉、采棉的她从小就希望不要和这个行业有交集。但是命运却将她和棉花绑定在一起,并让她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棉花产业新农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戎梦雅发现无人机正在乘着国家推进农业智能化的春风成为行业的新宠,并让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成为过去,于是她开始尝试在哈密使用无人机进行棉花施肥和喷药,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尝试在当地一炮而红。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产地,拥有3600多万亩棉田,仅哈密一地就拥有51万亩棉田。过去,棉农最头痛的就是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进行人工施肥、灌溉、采摘、搬运,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戎梦雅给棉农们提供了新的方案,使用农业专用无人机可以将过去两个月才能干完的活儿压缩到一个星期,并且只需要过去1/10的人力。

  其实,近两年,类似的创业故事也在河南、东北、河北广袤的农业种植区上演,使用农业无人机帮助农民进行高质量、低成本、免辛劳的农业作业,正在使无数“中国粮仓”变得更加智能。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绝大多数是“90后”。有人用无人机为玉米施药,防治病虫害,因为玉米植株过高,喷药难度较大;有人用无人机为油茶播种,因为油茶生长在山地,种收耗时耗力;有人用无人机监测苹果的生长态势;还有人用无人机监测土壤肥力,并利用人工智能制定增产方案……

  一个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正因为中国农业无人机而发生变化,其中也蕴含着无限商机。

  “无所不能”的多面手


智慧农业创业潮涌动

农药喷洒无人机正在作业


  人力消耗、施肥驱虫、排水灌溉、集约采收是传统农业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的问题,而目前全球农业在这些问题之上还叠加了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不足、种田成本高等问题,在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盘的征程中,无人机正在成为解决农业问题,让传统农业走向智慧农业的方案之一。


  无人机可以携带种子仓,在低空进行精确撒种;携带肥料仓,对植株进行均匀施肥;携带农药仓,对大面积农田进行精确施药;携带吊装设备,完成山区作物的搬运。无人机还可以携带光谱仪,从高空对大面积农田进行扫描,绘制作物生长的动态图谱;携带高精度氮素传感器,通过作物扫描预判作物是否进入需要施肥的阶段;无人机甚至还可以通过规划飞行路线和施药点,进行有害作物的定点清除……可以说,在农业种、养、育、收的全流程上,无人机都可以扮演关键角色。

  由于中国无人机制造产业链成熟,农业无人机在制造上完全没有障碍。只需要根据不同用途调整无人机的大小、载重能力、电控系统、同时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搭载吊舱、热成像、氮监测等配件,并定制数据分析系统,这对中国无人机制造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2018年开始,大疆率先开启农业无人机研发以来,已经形成了包括极飞等近十家企业在内的农业无人机制造军团。

  由于农业无人机以单架作业为主,不需要集群飞行,一般情况下,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成飞行操作。

  这不仅减少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还大量节省了对化肥、农药等物资的消耗,产生了巨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在海南的芒果产区,为100亩芒果喷药是需要6个人工作一整天的“大活儿”,使用无人机,只需要一个人操作,在一个半小时内不仅能干完活,而且还节省了一半的农药;在秭归脐橙产区,一亩地产量大约是5000斤,搬运这些脐橙需要10个壮劳力不间断地工作4小时,而使用农业无人机进行吊装,仅用40分钟就打完收工,还节省了每亩400元的成本支出;在广西甘蔗产区,使用无人机进行精准灌溉,使甘蔗的产糖量提升1.78吨/公顷;在新疆棉花产区,使用无人机+棉田智能管理系统,已经使人力节省71%、水电节省60%、肥料节省40%、农药节省30%;在陕北的山林苹果种植区,使用无人机进行果树识别和吊装清运,已经创造了单人单机管理50亩果园的记录……

  同样的事情也因为中国农业无人机的出口而在国外发生,尤其是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农牧业集约化发展的国家。因为中国农业无人机,有美国的农场主放弃了过去使用的小型农药喷洒直升机,因为无人机的成本不到直升机的1/10;因为中国农业无人机,阿根廷的农场主得以开展药物定点除草,每亩大豆竟然增收17美元;因为中国农业无人机,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主,可以实现单人远程放牧……

  增效降本、提质减难的显著成效被中国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淋漓尽致地创造了出来。

  创业的良机


  虽然有很多年轻创业者通过农业无人机应用获得了成功,但对于中国1.29亿公顷的耕地面积而言,被无人机服务过的还只是少数。对于全球的广大种植、畜牧平原来说,更是九牛一毛。由于中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和用工成本、农业物资成本等持续攀升,巨大的农业无人机应用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并向创业者敞开怀抱。


  从一众成功的“90后”的经验来看,开展无人机农业创业没有太多技术难度,在参加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拿到飞行许可之后,就可以采买无人机开拓业务了。为了进一步降低创业者的入门门槛,农业无人机的制造厂家已经可以提供一揽子的定制化服务,在出售无人机的同时,还提供培训和加盟的机会。

  2023年,仅大疆农业无人机一家就培训了6000名农业无人机教练,而这些教练又培训了30万名合格的农业无人机操作手。但这对于农业无人机的大市场还远远不够。贝哲思咨询研究显示,2024年,全球无人机农业市场规模约为16亿美元,未来十年,这个市场将以29%的速度增长,而核心增长区域就位于亚太。据中国无人机协会预估,中国农业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人才需求大约为100万人,在接下来的5年内,人才缺口大约为50万人。

  在中国绝大多数农业区域,农业自动化程度都不算高,更遑论农业智能化程度了。农业无人机让农民可以真正站在田头种地;农业智能化诊断和智能化管理方案让农民可以穿着西装盯着屏幕种地。这可能是继化肥、农药、播种机、收割机等之后,农业发展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能打开单点市场,再从单点向区域延伸;如果能做好单一服务(如施肥、灌溉),再从单一服务向多种类作物的生长全流程植保服务转变,农业无人机生意将变成面向大市场的全方位解决方案。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