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杭集的故事

2024-10-20    作者:石海娥    来源:    

杭集的故事


  全球每三支牙刷之中,就有一支是扬州市杭集镇生产的。在这个不足50平方公里的小镇,年产牙刷75亿支,年产值达130多亿元,占据全国80%以上、全球35%以上的牙刷市场份额,同时还占据着全国65%以上、全球30%的酒店日用品市场份额。


  杭集牙刷书写了怎样的故事?

  雏形


  杭集镇牙刷产业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一位名叫刘万兴的杭集乡民与其弟子严兆霞参照旧时女子梳理发髻用的木柄头刷,用牛骨做柄,猪鬃做刷丝,制成了当地第一把牙刷,并给牙刷标注了商标——“三星牌”,这个品牌此后成为众多国内著名牙刷品牌的“祖师爷”,也为杭集镇成为“中国牙刷之都”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但是,由于当时制作材料昂贵,这种牙刷主要是达官贵人使用。


  1837年,为了降低成本并提高清洁效果,刘万兴开始进行工艺创新,改用白色猪鬃代替马尾毛制作牙刷,这一创新是牙刷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开端。

  时间来到上世纪初,1910年,刘万兴的徒弟张启风将牙刷制作技艺带往浙江宁波,开办了“张兴记牙刷店”;1911年,张启风的弟子张德贵又在苏州开办“张新记牙刷厂”,而“张新记”后来成了享誉大江南北的“虎丘牙刷”;1919年,刘氏后裔刘文桢又将牙刷制作技艺带到上海,为一广东梁姓老板开办了“梁新记牙刷店”,“梁新记”后来成为上海知名产品“长命牌”牙刷。同一年,刘氏弟子屠瑞高、屠瑞林帮助王庭奎在武汉开办牙刷作坊,发展出“大桥”“皇冠”牙刷。此后,“双菱”“前进”“芭蕾”“金星”等国产品牌牙刷相继诞生,杭集牙刷开始在全国流行,其制作工艺也不断传承。这一时期,牙刷制造主要还是手工作坊式生产,规模较小,产品种类单一,但为杭集镇之后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时代的浪潮滚滚而过,100多年后,新中国成立,杭集的牙刷制造产业并没有被世人遗忘,当地企业从最初的手工作坊阶段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到了上世纪70年代,杭集镇开始批量生产牙刷,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一些小型企业开始涌现,杭集镇第一家牙刷厂——曙光牙刷厂建成。

  1988年,三笑集团从河南兰考县回到家乡杭集镇,陆续购买了一些小厂制造的牙刷,通过自己的渠道将其销往全国各地,这两家企业和其他牙刷企业一起,形成了杭集镇牙刷产业的雏形。

  全产业链


  一座小镇就能覆盖一个消费品类在全球三成的产能,也从侧面说明,生产牙刷并不难。牙刷的主要生产工序有五道:“注塑”制造刷柄,在刷柄上“注胶”,在刷头“植毛”“磨毛”,最后“包装”。小作坊和大工厂的区别只是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同。


  改革开放以后,杭集镇凭借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民营企业的灵活性,推动牙刷生产由家庭小作坊向规模化生产转变。上世纪80年代,杭集提出“全民办工业”。一时间,牙刷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高峰时期,当地有近万家牙刷作坊。此后,“三笑牙刷”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助力当地牙刷规模化生产。到1995年,杭集成规模的牙刷企业达到200多家,牙刷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

  除此之外,“三笑牙刷”将产品直接卖到义乌小商品市场,为杭集牙刷打开全国市场的大门。2000年,“三笑牙刷”遍布国内主要商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最初的几十家增长至数千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3年,杭集牙刷产业迎来高光时刻。杭集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牙刷之都”称号。也是这一年,为了解决行业内的低端竞争,杭集镇主动向品质要生存,牵头7家企业参与起草了牙刷新国标。经过多番修改、论证,2003年末,牙刷行业新国标正式发布。此后,杭集开始形成内销和外贸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

  出海为杭集牙刷带来了产量和利润的巨变,众多产业的聚集也给企业带来了困境和转机。杭集企业积极应变,不仅在质量把控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还将单一化产品向多元化扩展,电动牙刷的现世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企业积极通过电商平台扩展销售渠道,促进产业转型,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酒店一次性牙刷与环保理念相悖的问题上,各大牙刷企业更是积极响应环保号召,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实现绿色转型,从“变”中寻找机遇,生产出一系列可回收利用、可降解的刷头刷柄等。企业还不断引进新材料、新技术,开发声波牙刷等高端产品,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2017年,杭集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作为全球最大的牙刷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杭集镇的牙刷产业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核心驱动作用。据统计,杭集镇每年生产的牙刷数量高达数十亿支,这一庞大产量直接贡献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依托牙刷特色产业,杭集镇衍生出了新材料、包装、物流等周边产业,完成了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生态系统,从一个只生产牙刷的传统制造业小镇转型为以牙刷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出现了扬州哈工科创机器人、恒生模具、宸浩制刷机械等一批配套企业,为牙刷行业企业提供制刷机械、精密模具、机器人自动化、机器人集成应用系统等一系列软硬件配套。

  牙刷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除了生产制造环节,还包括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原材料供应等多个上下游产业链环节,不但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还在一个时期内推动杭集镇人均GDP超过国内一线城市,显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011年,中国牙刷博物馆在杭集落成,成为全球首个展示牙刷文化与产业发展的专业博物馆,分五部分完整介绍了中外牙刷的历史和牙刷产业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升了杭集镇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次转型


  作为传统制造行业,牙刷和日用品制造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挑战,以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变化。随着牙刷制造成本的上涨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杭集镇的牙刷产业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2011年,杭集牙刷出口量下降,牙刷制造企业陷入“几毛钱一支牙刷”的低价泥潭。


  杭集必须为未来发展寻找更大的想象空间。2020年,杭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金勇表示:“我们的牙刷和酒店日用品产业市场占有率已接近行业‘天花板’,要捅破‘天花板’,必须加速园区‘二次创业’,开启转型升级的新征程。”为此,杭集加快实施“技术、节能、绿色、智能”四大改造工程,鼓励牙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二次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杭集牙刷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最新案例,三笑集团投产的绿色智能工厂被视为杭集传统产业向医美日化创新集群转型升级的先行项目。


  “这个工厂总投资10亿元,去年4月拿地开工,12月底投产运行。”三笑集团执行董事长韩笑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希望通过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二次创业’,让企业可以走得更远。”

  过去几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在促使酒店业重组洗牌的同时,也让杭集牙刷呈现出头部企业积极扩张的局面。“智改数转”为它们带来更完善的质量和成本管理、更高的产能和物流效率,并以此吃掉更多B端市场。

  一方面,杭集企业继续在牙刷产业深耕,通过引进高端生产线、创立研发团队等举措,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注重品牌建设,不仅为国际品牌代工,也积极培育本土品牌。如三笑集团,不仅生产传统牙刷,还把产品拓展到全口腔护理用品、高端洗护用品、酒店用品等多个领域。通过电商平台,杭集镇的牙刷产品远销全球,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

  拥有40余年历史的曙光牙刷厂与纳米级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出环保牙刷,成功打入德国、瑞典等国的牙科诊所,开辟了老企业走高端化的新路。两面针(江苏)实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新款牙刷,刷毛采用蓖麻油提取的物质生产,比传统的尼龙刷毛更加细密柔软;刷柄挑选生长期合适的竹子,更具韧性。

  凭借上述特性,这支牙刷敲开了迪拜各大酒店的“大门”。

  另一方面,杭集人也开始寻找新出路,依托于牙刷产业,开始大规模向酒店用品和口腔护理市场进军。其中,一款以天然秸秆为原材料生产的酒店用品“六小件”,因经济、环保一时风头无两。

  如何在不断创新产品的同时将自家品牌做大做强?杭集人有长远考量。

  2023年4月,扬州市政府在其发布的投资指南中明确指出,“为企业搭建优质的平台和载体,全力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二次振兴’”。其中,江苏杭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园区。同月,中国·杭集电子商务产业园应运而生,产业园用数字化手段帮助杭集优势供应链产品进一步整合,从牙刷、酒店用品延伸至高端日化与大健康产业。

  在产业园里,一块正在监测“口腔护理”品类的大屏幕映入眼帘,其中的数据不仅有对自身竞争力的诊断,还有对不同消费热点、不同年龄层次消费者的洞察。一旁的选品区内,牙刷、牙膏、拖鞋等日化产品整齐排列。“我们现在主要是做口腔类产品,未来还要做化妆品、女性用品,比如面膜、彩妆。”杭集电商园运营总监陈向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电商园将运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整合杭集优势供应链产品,产品售价比以往更低廉,消费者也可以从淘工厂等电商渠道便捷购买。

  通过技术革新、品牌建设和产业链优化,拥有近4000家牙刷及相关产业企业的杭集镇成功地将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产业集群。如今,杭集镇的牙刷产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大量出口海外,年产值超过130亿元人民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

  其发展历程是中国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也展现了从家庭小作坊到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华丽蜕变。

  此次,本刊记者走进杭集镇,从源头梳理杭集牙刷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记者发现,在很多领域,令人头痛的二代接班难题在杭集镇几乎不存在,很多高学历的二代继承人不但欣然接过了父辈的事业,还利用自己的学识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无论在大企业还是小作坊,创业者对于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新广告法》尤为重视,有的企业还会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创业者们对于知识产权及专利的不同理解,更是刷新了记者的认知,在同质化严重的牙刷制造行业,他们各显神通,走出了不同的创新路径。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