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
+

何淑辉:我不是很完美的管理者

2024-8-24    作者:石海娥    来源:    

何淑辉:我不是很完美的管理者


  何淑辉1991年跟随姑婆学做陶瓷,学习了颜色釉配方等技能,1998年创办成辉瓷厂,一直深入研究高温颜色釉。她创作的花开富贵玉兰瓶荣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奖,拉丝扁胆瓶获美国巴拿马银奖,柴烧郎红胆瓶获首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百鹤新锐奖,郎红花篮瓶获建国七十周年评比联展赛金奖并被江西工艺美术馆收藏,郎红大肚鱼尾获建国七十周年江西省非遗工艺美术优秀作品银奖、全球艺术家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大国工匠佳作奖、十六届全国工艺品中艺杯金奖。作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淑辉为比尔·盖茨制作的生日礼物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好评……


  学艺


  1991年,年仅16岁的何淑辉开始跟姑婆学习陶瓷制作技能。陶瓷制作是一种艺术创造,需要对泥性有深刻的理解,并对形态美感有很好的把握。经过了打基础的初学阶段,何淑辉将学习重点转向了手工成型技术,比如拉坯、捏塑等。拉坯是制作圆形器皿的基础技巧,通过旋转的轮盘将泥团塑形成瓶、碗等形状,这个过程属于精细操作,要用手指直接在泥上塑造出复杂或不规则造型,对学习者的耐心和手感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个工作不仅需要体力,还要注重细节处理。一开始我无法控制泥团的形态,经常做出歪斜或是厚度不均的作品,一个简单的碗形也需要数百次的尝试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为了学习这技能,何淑辉用心揣摩、用手感受,经过无数次练习,终于掌握了这门技能。姑婆看到她学习陶瓷制作的决心和毅力,觉得她是个可造之材,在她掌握基本的手工成型技能后,开始教授她装饰技艺,比如釉下彩、釉上彩绘画,以及刻花、印花等。这些装饰技艺是让瓷器从一件器具变成艺术品的重要环节:釉下彩是在素坯上作画后施釉烧制,色彩经高温固定,显得清新雅致;釉上彩则是成瓷后再进行彩绘,色彩更为鲜艳、丰富。这些技艺的学习要求极高的审美能力和细致入微的操作,每一笔都需精心设计。

  制作陶瓷是一个极其耗时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从早到晚,甚至通宵达旦都是常有的事。持续学习让何淑辉一步步感受到了陶瓷制品的独特魅力,“学习+卖货”的模式更让何淑辉快速成长起来,“跟姑婆学艺数年后,虽然不敢说完全精通72道工序,但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从调泥、配釉、拉坯到施釉、烧制的一系列关键步骤。”随着技艺的日益精进,姑婆认为何淑辉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鼓励她自己去探索和实践。

  家庭作坊


  姑婆的认可给了何淑辉前进的勇气,加上对釉料配制与烧成技术的深入研究,她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窑变技法,和家人开起了作坊式陶瓷铺。此后,何淑辉不断学习探索窑变技能,记录每一次烧制的结果,分析釉色变化的原因,“釉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在高温下的反应非常复杂,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


  而窑变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色因温度、气氛等因素自然变化而产生的不可预测的艺术效果,也正因此,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掌握窑变,不仅要理解各种釉料的化学性质,还要精准把握窑炉火候,需要长时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何淑辉介绍说,窑变之美就在于其不可预测性,但手艺人却需要尽可能地掌握这种”可控的不可控“,也就是意味着我们要在釉料的配方、施釉的技巧、烧成的温度与氛围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那几年,何淑辉和家人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泥巴转,从清晨忙到深夜,虽然辛苦,但是内心充满了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我们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器型,而是尝试新颖的设计,同时也不忘向历史学习,借鉴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经典元素,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小作坊的运营初期充满了挑战,从寻找优质原材料到确保每一件作品的质量,再到开拓市场,每一步都需要亲力亲为,尽管每一步工艺都有其难度,但窑变技艺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度的技术要求,成为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不仅考验着何淑辉的技艺,也考验着她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这段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陶瓷艺术的全貌。

  回忆家庭作坊时期,何淑辉说:“成立自己的小作坊,对我来说,是传承和创新的开始,也是促使我决定继续沿着手工制陶这条路走下去的关键节点。”

  成辉瓷厂


  1991年到1996年,由于市场上对手工艺品的需求旺盛,特别是景德镇这种具有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地方,消费者对手工陶瓷制品的欣赏和收藏兴趣浓厚。“我们的产品虽然只在晚上通过摆地摊的方式销售,但因为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独特性,销量还是不错的,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有时甚至供不应求,这说明市场对我们的产品有一定的认可度。”此外,还有一部分产品供应给其他商家进行二次加工和销售,这也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和收入,何淑辉的作坊业务量逐渐增长,经营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1996年下半年,何淑辉拥有了固定的摊位,重新调整了工作和销售的时间,改为晚上制作瓷器,白天专心销售。1998年,随着业务进一步扩大,何淑辉不再满足于小作坊模式,成立了自己的工厂,聘请了工人来帮助生产,同时请专人看店,她则专注于窑变技术的研发与生产。

  这个时期,整个陶瓷工艺市场也开始发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像景德镇这样的陶瓷重镇,陶瓷制品本身就是当地特色产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陶瓷卖家,无论是手工艺品还是批量生产的产品,都在争夺有限的顾客资源。

  “我们要面对行业内众多小贩的竞争,而且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广泛,对商品的质量、价格、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何淑辉意识到,成辉瓷厂想要在陶瓷领域分得一杯羹,不仅需要有独特的产品来吸引顾客的注意,还要有合理的定价策略、良好的顾客服务以及有效的市场宣传。此外,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政策对地摊经济的支持程度、消费者购买力的波动、以及新入行者的增多,都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成辉瓷厂汇聚了许多顶尖的陶瓷艺术家和工匠,在与老艺人的交往中,我不仅学习到了传统技艺的精髓,也激发了我对陶瓷艺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创新的热情,对我个人技艺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何淑辉不断吸收老艺人的经验,参与各种交流活动,甚至走访其他陶瓷产地,开阔视野,融合不同的陶瓷文化元素,力求在传承中创新,让窑变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何淑辉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9年下半年开始,成辉瓷厂的产品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主要是陶器表面产生小泡泡,但这并不影响销售。2000年3月,气泡问题加剧,与之前的凹陷泡泡不同,这些气泡鼓起且扎手,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

  何淑辉带着团队反复试验,烧坏的就直接丢弃,八个月的时间,被丢弃的废品填满了九米深的大坑,“我差点就坚持不下去了。”2000年11月,这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成辉瓷厂终于烧出了没有任何瑕疵的窑变瓷器。

  “窑变效果虽美,但实现预期的颜色和纹理却需要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每一次开窑,我心里都充满了期待与忐忑,因为即便是同样的配方和步骤,也可能因为微小的环境变化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就像连锁反应,技术难题攻克后,成辉瓷厂陆续烧制了豇豆红、霁红、郎红、钧红等高温铜红颜色釉,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景德镇这一陶瓷艺术的殿堂占据了一席之地。

  传承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市场对成辉瓷厂的窑变瓷器反响越来越热烈,客户订单量激增。尤其是那些原本对窑变产品持观望态度的高端客户和收藏家,开始主动寻求合作,增加了高端市场的份额。


  “2008年前后,我们开始涉足出口贸易,其利润在销售额中占比达30%—40%.”当时,拓展海外市场的一个途径是等待出口公司的业务员来洽谈,另一个途径是参加相关展会。何淑辉回忆起一次参加广州交易会的经历,当时成交了一个28万元的订单,但扣除交易会昂贵的摊位费,厂家的利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2010年,何淑辉亲自去了一趟悉尼,这一趟,她赚了70万元。“不过,出去一趟需要的时间太长,而且,随着互联网购物的普及,依靠出口公司和亲自跑到海外销售这两条路都走不通了。”何淑辉改变策略,深耕国内各类高端展会,以维护老客户、开发新客户。

  2 0 1 5 年, 受安徽芜湖一位客户委托,何淑辉为其制作了送给比尔·盖茨的生日礼物。“众生同值霁红天球瓶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清代官窑的天球造型,体现了团圆、大度等美好寓意。”为了体现中国窑变的魅力,何淑辉特意用雕刻的手法在瓶身上雕刻了“众生同值”

  四个字,烧制出难度最大的霁红色,这给成辉瓷厂的高端路线产品增色不少,也坚定了她继续深入研究窑变技术、推出更多有特色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想法。

  在这个过程中,何淑辉意识到另一个问题——随着老手艺人年龄增长,技艺传承变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工厂条件有限,不太能吸引年轻人,大部分师傅都是跟随我们多年的老年人,其中有近10个资深工匠。”

  为了改变这个困境,何淑辉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教育机构引进应届毕业生作为学徒,她还让二女儿学习画画,希望能把油画和窑变结合起来。

  此外,意识到仅针对小众市场可能不足以维持经营,何淑辉计划推出成套餐具,利用颜色釉和窑变技术打造市场上稀缺的产品,以此吸引消费者。“未来,我们会更强调产品创新,专注于高温颜色釉和高温窑变技术,这些技术难度大,市场上较为少见,能够形成独特的市场定位。”对于接班人,何淑辉并不固守传统观念,她更重视子女的兴趣与能力。

  “二女儿起初学习的方向与陶瓷行业并没有关系,但最终因个人兴趣转而学习画画,并有意参与到家族企业的管理中,我肯定是尊重并支持的。”

  管理难题


  “我们的员工大多是本地人,而且很多人之间沾亲带故,因此,人性化管理是最适合我们的,平时更多是靠员工自觉。比如,我们允许员工在工作时带孩子,请假制度也更为宽松,每年有27天常规假,因工作未休完的假企业会按日给员工补薪。”不过,何淑辉很清楚,从专注技能的手艺人到企业家,管理的短板必须弥补起来。对此,她有自己的想法,包括设置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制定一套清晰的员工手册,规定工作时间、休假政策、行为准则等,同时明确晋升路径和标准,让员工知道如何通过努力获得提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严格考勤和假期管理制度,使用考勤系统记录员工的出勤情况,对于请假,根据情况设置合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我们的员工年龄跨度较大,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需求。比如着力培养年轻员工的同时,也要让年长的员工感受到尊重。”除了管理问题,资金和投资回报周期也是她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成辉在景德镇有6个店铺,分散在3个不同的地点,包括市中心的地王大厦、走高端路线的景瀚陶瓷广场,以及政府支持建造的陶博城市场。”何淑辉说,近几年,受大环境影响,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简约性,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囤积物品,这直接影响了包括传统瓷器在内的许多行业。

  “转型升级的资金成本太高,而实体店营业额直接决定着我们转型升级的节奏,还需要过程。为此,我们把直播带货作为销售补充,坚持每天晚上直播。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但长期来看,是值得专心研究的渠道。”何淑辉期望能在五年内改造老旧厂房,八到十年内建造一座全新的工厂,这个工厂要有园林式的设计,要具备生产、展览、餐饮、民宿等多种功能。她还想在新工厂中融入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集生产、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厂区,吸引更多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

  采访结束时,何淑辉评价自己说:“我不是一个很完美的管理者,目前也还没有找到既不过分纵容,又不挫伤员工工作热情的管理方式。”

  何淑辉知道,更严格的管理可能带来更好的业绩,但对于成辉工厂这种家族式企业,管理时不但要保持公正,还要考虑很多其他的因素,何淑辉期待能找到让两者平衡的管理模式。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