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8月盛夏里的一场暴风雪,中国光伏企业高度火爆的发展势头在短时间内遭遇了冰天雪地与彻骨寒凉。半年前还激情高涨的资本、斗志满满的组件制造商、满怀憧憬的中小型光伏安装商、疯狂扩张的硅料生产商几乎全部急速冷冻,坠入冰点。有人悲观失望、有人收缩战线、有人变现撤退、有人倾家荡产,但更多的人处于骑虎难下的进退两难。这个被称为全球低碳绿色发展主力军,作为中国出口“新三样”典型代表,且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急速增长的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突如其来的凛冽寒冬有多长?漫漫暗夜中的黎明之光又将在何时闪现?
凛冬突至 格外寒冷
6月13日,一年一度的SNEC(国际太阳能与智慧能源展览会)
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如期开幕,这个被称为全球光伏发展第一风向标和中国光伏春晚的展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7年。以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能源等头部企业为代表的全球3000家光伏及储能企业以极其高昂的价格争抢展位,至少50万名观众涌入展场,仅展位租赁一项就让主办方赚了9亿元。
各光伏厂商的展示依然科技酷炫,展台上人流依然如过江之鲫,展场外依然排队2小时打不到车……但是嘈杂的音乐、拥挤的人流、激烈的争论都无法掩盖一种气场,这气场杂糅着希望与失望、乐观与悲观、失去与伤痛、忧伤与无奈,像一团乌云一样在整个展馆的上空泛滥着、盘旋着,久久不散。
“虽然展会非常热闹,但是你会发现,与之前的展会相比,技术突破、新品数量都明显减少了,而且大家的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位头部光伏企业副总裁级别的人员如是说。
的确如此,此次展会上,不管是晶科、晶澳、天合展示的TOPCON技术路线产品,还是隆基绿能、爱旭展示的BC技术路线产品,在光电转换效率等核心要素上并没有本质突破,而是更多围绕产品的多场景应用做文章;会议达成的实质销售额也在大幅降低,除了晶科宣布实现了700MW的签约,几乎没有别的巨头产生销售成效,即便强大如隆基绿能,在此次展会上也只是签了19个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形式大于内容。
更为吊诡的是,有一些大企业因担心经销商和供应商的不理智行为而增强了维持秩序的安保力量,有些设备企业在展会现场打出了可以欠款的巨幅招牌。而成立17年,曾经被视为中国新能源代表的老牌光伏企业爱康科技在展览未结束时就匆匆撤场,400万元展位费鸡飞蛋打的事也已经被当做行业的鬼故事传播。
“种种怪现象均源自光伏行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价格都快速逼近或击穿成本线,整个行业都处于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状态。”一位光伏行业协会的领导这样说道。
纵观现在的光伏产品价格,其下滑幅度确实触目惊心。光伏组件每瓦0.8元,去年同期的价格是1.5元;光伏硅片的价格是1.1元每张,去年同期的价格是2.3元每张;多晶硅料4.3万元每吨,去年同期7.4万元每吨;光伏EPC价格3元每瓦,去年同期4.5元每瓦。
如果参照2022年的数据,光伏产业链多个产品的价格近乎下降了70%.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现在的硅料价格逼近大型硅料生产企业的成本价,中小型硅料企业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现在的硅片价格和组件价格对于大型企业而言都是卖一张赔一张。
客户们经营不佳,光伏生产设备制造就很难及时收回货款。从财务报表来看,光伏巨头们的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均处于历史高位。大企业尚且举步维艰,更遑论中小型企业。
出乎意料的超低价格带来的效应也反映在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型安装商身上。由于无法预料价格下降的幅度,有经销商在去年以1.3元每瓦价格囤积的组件,现在被迫要以0.7元每瓦的价格割肉回款;有已经建好的农村户用分布式电站迟迟难以并网,急得安装商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 这是最令人尴尬的一届SNEC,你要不来,友商还以为你的公司倒闭了;你要是来,得花一大笔钱,而且还没有新的生意,着实让人尴尬。”一位在光伏行业工作了15年的资深人士幽幽地说。
光伏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承担着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和能源转型的重任。近十年以来,中国光伏以极高的增速引发世界瞩目。十年前,在全球十大光伏企业排名中,中国光伏仅占4席,如今全球十大光伏企业均为中国公司。如此强大的实力却遭遇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冬天,中国的光伏行业到底怎么了?
失衡之痛 资本加持下的贪婪
自2020年9月16日,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之后,中国的光伏行业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超级轨道。由于全球低碳治理和中国能源转型带来的巨量需求,光伏的市场发展令人瞩目。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18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54GW;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26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87GW;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440GW,中国光伏新增装机216GW。动辄超过50%的市场增速,让光伏成为目前全球为数不多的超高增长赛道。
6月13日,一年一度的SNEC(国际太阳能与智慧能源展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超高速的增长也带来了高额的利润。我们将时间拉回2022年,当年的光伏组件2.1元每瓦,光伏硅片4元每片,光伏硅料20万元每吨,光伏EPC
5元每瓦,这让光伏行业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均能轻松实现超过30%的毛利率,而硅料环节更是实现接近200%的毛利率。当时中国光伏行业的净利润水平傲视其他行业,例如,隆基绿能在2022年就实现了148亿元的净利润,而硅料巨头通威股份则实现了257亿元的净利润。行业从业者快速致富,所有人都充满着希望和干劲。
由于技术外溢和人员流动,目前的光伏行业进入门槛并不高,但是天花板却非常高。即便是多方融资进入光伏领域,技术路线的优化、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大幅量产的质量保障依然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这也是隆基、晶科、天合、晶澳等光伏老玩家们的立身之本。然而超高的利润吸引了资本和业外企业的高度关注,贪欲往往让人忽视风险!2021年以来,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一大批业外企业投身光伏,这个行业的竞争秩序由此一发不可收拾。
做汽车的吉利来了,做工程机械的三一来了,做煤化工的宝丰能源来了,做空调的格力来了,做电视的创维来了,做白酒的五粮液来了,做煤炭采掘的晋能控股来了,做乳品的皇氏集团来了,做养殖的正邦科技来了,做玩具的沐邦高科来了,做拖鞋的宝丰时尚来了,做军工的奥维通信来了……短短一年时间,光伏行业上下游的上市公司就由原来的60多家暴涨至140多家,这些业外企业带来的巨大产能规划让行业风云突变,竞争形势陡然严峻。
光伏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是技术和规模,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产品溢价,通过规模化降低总成本。这就让光伏企业对产能情有独钟。在这些外部企业进军光伏企业之前,这个行业产业链上的竞合关系就已经非常紧张,被称为“光明的黑暗森林”,近乎所有大型的企业都想实现产业链的一体化,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供应商哪天就会在自己背后开枪,成为直接竞争对手。因此卷产能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共识。当晶科提出组件产能80GW的时候,隆基就提出了100GW的产能规划;当高景提出40GW的硅片计划时,TCL中环就提出60GW的硅片产能;当大全提出要新增20万吨的硅料产能时,通威就会再加码一个40万吨硅料产能。当这些外部企业进军光伏后,行业对于产能的焦虑持续升温,在过去的四年间,光伏行业的新增产能投资估算达到3万亿元,而2022年和2023年就占去了一半以上。
隆基绿能创始人李振国、天合光能创始人高纪凡等光伏领袖2023年初就开始在多个场合表示,产能失衡将会给行业带来市场失序的灭顶之灾,但是应者寥寥。大干快上的火热气氛持续蔓延,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会成为最先倒下的那张多米诺骨牌。以至于隆基、天合这样的巨头为了保住行业地位,在2023年也新增了大量产能。
决定市场的往往是基本的供需原理。如今的中国光伏产业拥有240万吨硅料产能、而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消化的硅料为122万吨;中国光伏产业拥有近1100GW的光伏组件产能,而2023年全球光伏市场消化的组件为440GW.供给近乎是需求的3倍,价格的快速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只不过这快速下滑且目前仍看不到底部的价格却是光伏产业链上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个体难以承受的重量。
技术之痛 瓶颈在喉的枷锁
在今年的SNEC上,有一位名叫徐希翔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是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的副院长,曾经也是汉能的首席技术官。这位在光伏技术圈叱咤半生的老人带着他的团队创造了隆基绿能在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上34.6%转换效率的世界记录,一时震撼业界。其实受到震撼的不仅仅是国内同行,国外同行同样十分震惊,只不过这种震惊在最近的八年内中国企业已经创造了无数次,以至于让他们有些麻木了。
在江苏泗洪经济开发区东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G智能车间内,工人们在赶制光伏组件出口订单
作为半导体的一种应用形式,光伏也遵循着“两年时间,晶体管增加1倍、效率大幅提升”的摩尔定律,只不过是以光电转换效率提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大约八年前,中国的光伏技术就已经超越海外,并且以外国人想象不到速度快速迭代。自200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开启了全球光伏市场之后,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从10%到18%用了将近11年,从18%到21%用了5年,从21%到23%用了2年,而后面两个阶段都是由中国企业主导的。
尽管中国企业已经在技术领域跑出了光速,但技术的瓶颈却像挂在企业脖子上的隐形套索,慢慢地压迫、慢慢地收紧,让光伏技术人员在睡梦之中常常出一身冷汗。单结晶硅电池的理论效率是29%,自隆基绿能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刷新到26.81%之后,就再没有新的进展。行业内关于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都是为了应对挥之不去的关于“转换效率提升”的焦虑,BC电池、topcon电池、钙钛矿叠层电池、异质结(HJT)电池等不同路线晃花了客户的眼,但是这些技术路线的产品化依旧不在朝夕之间。
TOPCON电池的理论效率是28.7%,行业内目前最高的TOPcon 效率大约24%,钙钛矿叠层电池理论效率为44%,行业内只能突破到34%.究竟哪一种技术路线才能因高转换效率产生高溢价,从而破除当前的供需失衡困境,光伏人目前给不出答案,只能“赌博”。
更可怕的事情是,科技不等于生产,生产不等于量产。“目前很多光伏企业的世界纪录都是在实验室内,在1平方厘米的载体上实现的。这并不代表可以将这个技术用于商业化的尺寸,更不代表这个技术可以实现质量可控的大规模生产。”一位光伏行业的资深技术专家这样说道。
诚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材料选择、应用场景是巨大的挑战;从工厂样品走向大规模量产对制造工艺、制造设备、质管体系要求更高。更重要的是,一旦大规模量产,就会产生巨大的资金成本,如果行业技术快速迭代,船大难掉头的后果不是企业所能承担的。
“行业目前由P型向N型切换的速度出奇之快,这让几个以P型产品成功的大企业现在非常被动,资金压力很大”,这位专家如是说。
由于在技术上尚未实现本质突破,大家只好在当下的产品上尽可能去做更多文章,这种同质化的竞争给这个行业带来让人哭笑不得的感受。
晶科说自己的topcon组件转化效率近24%,隆基说自己HPBC2.0组件的转换效率实现了24.4%,爱旭就站出来说自己的ABC组件转换效率接近25%,其实当中差距并不大,还会因为使用场景的不同而无法达到预期;隆基说自己的182尺寸组件最能降成本,天合就站出来说自己的210尺寸组件最能帮客户省钱……
技术同质化、产品同质化,再叠加上供需失衡,这些让光伏行业不得不放缓狂奔的脚步。在SNEC上,有一些企业开始努力突破同质化的影响,有大型企业推出了专门用于别墅的光伏组件,有企业大力推广海上光伏产品,还有企业将光伏组件与小型家用电源结合……但是观其本质,依然是新瓶装旧酒,换汤没换药。
周期之痛 无法回避的魔咒
光伏是一个典型的周期型行业。自2004年德国开启光伏市场化大发展之后,全球光伏产业已经经历了三个产业周期,无数的公司笑傲江湖,也有许多折戟沉沙;无数的公司一呼百应,也有不少只能黯然神伤。与钢铁、化工等受宏观经济严重影响的周期型行业不同,光伏行业的周期更为复杂,是一个受政策、技术、产能、地缘政治综合影响的复杂结构体。
欧、美、日、韩企业是第一轮光伏周期的主角。世纪之初,为了推动能源转换,欧洲各国对光伏应用制定了无法拒绝的优惠政策。在这一片充满诱惑的处女地上,欧、美、日、韩的光伏公司赚到了第一波极其丰厚的产业红利;随着中国企业的介入和光伏产品制备技术的外溢,光伏产品的成本下降,中国企业开始主导第二轮光伏产业周期,并不断蚕食欧、美、日、韩企业的市场。随着2011年欧美对中国光伏发起反倾销调查,无锡尚德、赛维LDK等第一代光伏企业迅速消亡;在三轮的产业周期中,中国企业保持了顽强的韧性和生存能力,通过自主的技术研发、制造设备的国产化、规模化发展等方式逐步恢复元气,并成为全球光伏的第一高地。如今这个命途多舛的行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周期挑战。
“
城头变换大王旗,
各领风骚三五年。”这句在光伏行业里流传的笑谈是对光伏企业周期表现的最好概括。在政策、技术、产能、地缘政治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是所有的光伏企业都有能力穿越周期。当年,无锡尚德的轰然倒塌是因为无法抵抗欧美反倾销的制裁,现金流突然出现断裂;赛维LDK的崩塌是因为彭小峰过度迷信产能,疯狂扩张的“亚洲硅王”遇到市场需求的波动后,无法将库存转换为现金;汉能的倒下,是多重因素的结果,但是它选择的薄膜光伏技术路线过于领先、产品价格高昂、市场空间有限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身处周期之中的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当对国际政策的方向无法看清时,过度迷信技术、产能、市场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经历大浪淘沙。
中国光伏行业面对的这轮周期既是因为光伏行业的供需失衡,也是因为欧美对于中国光伏快速崛起的高度警惕,更是因为此轮周期遭遇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在上一个周期中,隆基绿能推动了全行业向单晶技术及P型PREC组件的转型,淘汰了多晶和铝背场光伏组件,它也因此成为上一个周期最受益的光伏企业。目前,全行业正在加速从P型产品向N型产品的转换,从PREC组件向TOPCON组件转换的迭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转换速度极快。隆基淘汰多晶和铝背场组件用了四年的时间,而N型取代P型则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去年这时候P型组织在集中式电站招标中还能占到7成的份额,到去年11月份N型组件就已经超过七成的占比,而到了今年3月份,留给P型的空间只剩下10%了”,一位光伏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如是说。
多重因素叠加让身处本轮周期光伏企业的前景扑朔迷离,对于一些公司而言,收紧钱包口、管好现金流可能还能熬过去,但对于一些大型公司而言,疲软的市场、处处滴血的庞大身体,可能无法为穿越周期提供良好保障。
大企业的老板们忧心忡忡,中小企业老板们上下奔波,有些员工则要面对裁员。近期以来,很多自媒体爆出了光伏企业裁减员工的新闻,由于产品价格过低,一些工厂已经不再生产,产线的工人只能暂时从岗位上退下来。凛冬之下,无人可以幸免。
“也许今年的SNEC就是中国光伏最后一届狂欢的春晚了,也许到了明年再来SNEC,我们的很多老朋友就都见不到了。”一位光伏行业的头部经销商幽幽地说。
尽管资金短缺带来的伤感气息笼罩着整个光伏行业,但是并不缺乏一些乐观向上的声音。隆基绿能以P型产能为主,且选择了行业最难的BC技术路线,在这一次的周期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股票与市场双杀”的打击。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在采访中说,他相信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隆基可以轻舟穿行万里山了。天合光能的董事长高继凡说,他相信随着低质量产能的逐步出清,光伏行业的市场秩序会回到理性的状态,现在只是一个最艰难的过程。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说,预计到今年四季度,光伏全产业链的价格将迎来反弹,那时候晶科可以抢先享受到价格回升的红利……
安装商给农村瓦房安装光伏组件
这些乐观的声音并非只是源于他们作为光伏头部巨头企业高管的身份,需要给整个行业打气。无论是从全球低碳趋势、全球市场趋势,还是从中国光伏实力、中国光伏技术角度来看,这个正在遭遇剧痛的行业在全球行业中依然熠熠生辉,在暗夜中放射着一道道难以被遮掩的光芒,而这些光芒既是让中国光伏人继续坚强的信心,也是引导整个行业穿越暗夜周期的灯塔。
趋势之光 绿色低碳不可逆转
“光伏是全球能源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柱”,李振国如是说。
现在我们去欧洲旅游,会看到成片的森林绿意盎然,蔚蓝的天空格外明净,穿过城市的河水清澈见底。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回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欧洲因为大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类似于伦敦酸雨的事件在某些地区也偶有发生,这些生态问题大多是因为燃煤发电带来的空气污染导致的。除了环境的恶化,欧洲少煤少油少气的脆弱能源结构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德国率先在1997年推出《可再生能源法》,并于2004年推出《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点燃了全球光伏发展的燎原之火。
在此后的几十年内,由于光伏带来的绿色电力和减碳效应,德国关闭了40%的燃煤发电厂,葡萄牙甚至提出要关闭所有的燃煤发电厂,法国将能源重心调整到核电+光伏。在瑞典、荷兰等国家,光伏几乎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力电源。与光伏应用相辅相成的是,环境开始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对煤炭等传统能源依赖的降低也为欧洲当地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增添了助力。
除了欧洲,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光伏在能源转型和全球绿色低碳治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目前,为了协同控制气候,全球有178个国家加入了《巴黎倡议》,要协同努力,共同控制全球温升和气候变化。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各种极端气候皆源于向大气中排放的过量二氧化碳,而核心的排碳行为是以燃煤为主要原料生产电和热的行为。用清洁电力替代燃煤发电将是未来几个世纪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主题。中国在2020年9月16日面向全球庄重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
0 6 0
年实现碳中和”,就是在为全新的时代之问,提供中国的绿色解决方案。而推进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替代的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廉,且具有极佳的绿电和减碳效应。
由于目前全球超过80%的光伏组件是中国制造的,李振国表示,按每瓦组件全产业链耗电0.4度计算,中国每年生产500GW的组件,耗电2000亿度。这相当于25座核反应堆和2.5个三峡所发的电力,但是生产出来的每瓦组件在生命周期内将为全球贡献45度绿色电力,这是近100倍的能源放大,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每年可为全球贡献20万亿度绿色电力。
从降低全球碳排的角度来看,据有关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碳排为413亿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提升。隆基绿能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上市十余年来,隆基绿能累计出货的光伏产品412GW,已经为全球产生了1.74万亿度绿色电力,相当于为全球规避碳排放8.12亿吨。
如果我们将这个数字放到中国光伏的全行业来测算,很可能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帮助全球规避了近千亿吨的碳排放。中国光伏企业对全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光伏的生态价值其实还不仅限于绿色电力和减碳。随着产业的成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光伏应用场景逐步实现,在亿利能源主导的内蒙古光伏治沙项目中,通过支架紧固措施实现锁沙,通过光伏组件角度设计降低地面水分蒸发,两年时间里,已经将当年的流沙堆成功变成了戈壁滩,而且还长出了梭梭、盐穗木等戈壁作物。
在华能主导的光伏+牧业项目中,通过光伏敷设、牧草种植,成功将烂石遍地的戈壁滩变成了可供放牧的草原,中央电视台还为此制作了纪录片《羊回来了》,片中的牧民动情地说,因为光伏,子孙后代不用再守荒滩,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贵州山林,国能集团试行“光伏+茶业”
模式,不仅能为偏远山区的茶农发电,还能减少阳光直射,茶叶品质得到改善,价格也高了许多。在海盐发源地山东寿光,华能集团探索“光伏+制盐”模式,不仅不再使用燃煤电力,还改善了现场盐农的作业环境,既具有生态价值又具有商业价值。由此可见,以光伏来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已经成为趋势和潮流。
尽管由于地缘政治和能源依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一些国家调整了低碳发展的目标,但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潮流不可逆转。2023年,由于极端天气,巴西的亚马逊河出现了季节性的干枯。巴西是一个以水电为核心的国家,干旱导致全国大面积断电,这也引发光伏在巴西的增速大爆发。即便是以石油为生的沙特,也越来越意识到清洁能源带来的“掘墓人”效应,沙特的能源部长阿布杜拉阿齐兹说:“石器时代结束了,不是因为没有石头;石油时代终将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石油,沙特的未来必须要绿色转型……”
在历史的洪流中,光伏事业其实刚刚开始,即便已经发展了20多年,光伏在全球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到3%,对燃煤发电的替代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未来100年都将是光伏的大市场时代。
市场之光 尚处襁褓中的婴儿
“无论现在有多难,光伏大市场都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都是激励我们持续提升产品力、贡献更多价值的动力”,光伏头部企业晶澳能源的一位高管这样说。
毋庸置疑,即便遇到些许挫折和产业周期,光伏依然是目前全球最具成长性的赛道。不管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光伏新增装机的增长经常突破同比70%以上,特别是在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从260GW增长到440GW,中国光伏市场新增装机从87GW增长到216GW,分别增长了103%和148%,这让年均增长的2%的钢铁化工行业和年均增长15%左右的汽车行业相形见绌。
分布式光伏给偏远山区的群众带去了光明
即便是在目前的暗夜时分,国际能源署预测的2024年光伏增速依然没有下降,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的新增装机将超过600GW,2024年中国光伏的新增装机将达到300GW.预计在2027年,光伏市场又将发生本质变化,全球或将实现年新增装机1TW(1000GW),这是不可逆转的全球绿色低碳发展大趋势带给全球光伏企业的巨大市场红利。
然而这还仅仅是开始,无论是站在全球视角看光伏,还是站在中国视角看光伏,它都像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手脚有力且精力旺盛。在全球的能源结构中,光伏发电占比目前不到3%,国际能源专家预测,如果全球低碳转型顺利推进,到30年后,这个数字可能会变成30%,难以估量这将给光伏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空间。
如果说受到不同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影响,全球增长的数据是一个概数,那么对中国光伏未来发展的预测则会相对精准。据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预测:目前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光伏发电装机占比大约是5.1%,风电装机占比大约是4.9%,煤电装机占比大约是63%.按照国家“双碳”目标落地对能源结构调整的步骤预测,到2050年前后,光伏和风电的占比将提升到70%左右,成为核心的主力能源,煤电的占比将下降到15%左右,成为调峰和应急的能源。不实现这种结构的转变,我们就无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在视线可及的30年间,中国光伏市场可能还有扩大近10倍的美好前景。目前,中国光伏行业约有148家上市公司,2023年仅制造方面的产值就实现了1.7万亿元(不含投资金额),占全国当年GDP的1.4%,如果市场再扩大10倍,中国光伏又将是一副怎样华丽锦绣的画面?
据IEA的数据统计,目前全球光伏市场已经是三分天下,中国独占1/3,欧美合占1/3,剩下的1/3由全球其他国家构成。据预测,未来五年之内,全球光伏市场的结构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稳住中国市场,攻略欧美市场,兼顾其他市场,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
从国内市场来看,
目前市场远远没有饱和,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威股份负责销售的一位领导这样说。经过多年的发展,光伏集中式大电站的应用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光伏分布式的应用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的光伏应用规模对于我们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加快能源转型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比如国家在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部署的风光大基地项目,这个项目的核心目标就是借助特高压和西电东送网络为东部沿海输送绿色电力,是我国能源电力领域战略级的基础设施工程。目前,这个项目的进度只完成了规划的20%.与此同时,农村户用分布式业务还有20多个省份属于尚未被深度开发的大市场。中国有庞大的制造业厂房资源,但这一部分的绿电应用还非常少,值得高兴的是,2022年起制造业业主在厂房屋顶敷设光伏的市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快速扩张。由于绿电的减碳属性和较低电价,这个市场在2023年同比增长了360%,而且还有增速持续提升的趋势。
“目前,制约国内光伏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电网”,一位销售负责人如是说道。上一个阶段,光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价格与成本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电网消纳问题。光伏属于波动性电源,大量的光伏电对电网的可靠性和智能性是一种挑战,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在酝酿通过电力体制改革等举措来解决电网改造的问题。
此外,其他国家对于光伏的需求正在逐步上升,新的大门已经快速打开。沙特阿拉伯领导人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计划建设一座长达170公里的未来之城,并计划全部使用光伏供电;埃及正在推进利用光伏发电进行海水淡化,并将其用于沙漠农业灌溉;哈萨克斯坦计划大力推进光伏应用,以缓解对煤炭的依赖;东南亚多个国家计划利用光伏建设分布式电网,以提升国家级电网在台风等灾害中的应急表现;因为对石油的依赖,南非去年突发结构性缺电,因此,对光伏的需求也呈增加趋势。此外,令人意外的是,有光伏企业表示海外增速最快的地区是巴基斯坦。
全球光伏市场的新增长极正在不断涌现,有一些被行业曾认为是洼地的市场似乎也正在向价值高峰转变。
中央电视台近期为此还做了一期对话节目《走!去中东》,光伏巨头晶科能源的董事长李仙德参加讨论,并表示对国际光伏市场抱有很大的期望和信心。
国际多元市场的崛起将给中国光伏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但也对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和中小型国内经销商、安装商提出了关于国际化发展的新命题。中国光伏制造企业不仅要擅长制造,还要擅长国际营销。因此,中小型光伏经销商和安装商可能需要考虑建立国际化的人员结构和业务能力。
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制造全球80%以上的光伏组件,随着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步伐加速,在全球不断涌现的光伏新市场上,光伏企业应该如何从竞争中突围?
科技之光 无法遮掩的锋芒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突破,科技突破的核心是不受海外的技术限制。纵观光伏全产业链上的关键核心技术,无论是硅料制备领域的改良西门子法,还是单晶硅棒制备领域的一炉多棒、直拉单晶技术、硅片领域的金刚线切割技术,抑或是电池片领域的不同技术路线,组件领域的半片技术、双面双玻技术,中国光伏产业均已站在全球光伏行业的顶峰,不受外界制约,是中国制造不折不扣的新质生产力代表。
“现在光伏行业的技术竞争主要体现在电池技术路线上的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威太阳能一位技术专家这样说道。中国光伏技术进步的历程艰苦卓绝,无论是化工设计第六院攻克硅料的制备技术、隆基绿能宁肯一年亏损4000万元也要解决金刚线切割的技术难题,还是行业全力推动多晶技术路线向单晶技术路线的快速转变,中国企业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将很多外资光伏制造公司逼出市场,也将很多国外的光伏技术公司逼成了效能认证机构。现在,放眼望去,对手只剩下自己人。
光伏产业的核心是技术与规模,通过技术的进步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从而在单位面积内提供更多的电能;通过大规模制造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实现超过21%的产品转换效率,光伏电在技术成本上已经可以和煤电的价格同台竞技,具备了大规模替代煤电的能力。这是技术和规模共同作用的结果。光伏全产业链上的技术基本上都被中国企业攻克并领先之后,唯一的不确定性就成了电池片的技术路线。
在中国光伏企业成熟之前,光伏电池片领域主流的技术是BSF(铝背场)技术,由欧美企业掌握专利;隆基绿能率先突破单晶和单晶PREC光伏电池技术之后,PREC成为上一个阶段的技术主流,并维持了近5年的时间。而现在行业内给不出一个准确的技术方向来代言未来五年的光伏电池片主流技术,一时间既百花齐放,也内卷丛生。
光伏电池片的技术路线正处于混战的状态。从中国光伏巨头企业的站位来看,晶科、晶澳、天合光能是TOPCON技术的坚定支持者;隆基绿能、爱旭科技ALL
IN了BC技术;以华晟、东方日升为代表的企业则选择押注HJT(异质结)技术。还有更多的企业选择观望,左右摇摆。TOPCON技术的粉丝企业认为,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上,TOPCON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已经实现了超过24%的转换效率;BC技术路线的拥趸则认为虽然BC技术含量更高、制备工艺复杂,但是BC拥有巨大的技术潜能,且可以作为平台向多个方向扩展,并且已经小部分量产了接近25%转换效率的组件产品;HJT的选择者则认为,只有这个技术路线才能在转换效率和制备成本之间实现最佳的平衡……
尴尬的是,除了TOPCON已经大规模量产(目前中国拥有超过600GW的to
p
con产能),无论是BC还是HJT,企业在推进量产上依然是慎之又慎,因为一旦量产,就意味着固定资产的沉没成本随时都会发生。如果技术路线选择错误,对于大企业而言将是灭顶之灾。比如,隆基绿能在今年5月份就于马德里发布了隆基HPBC2.0组件,但是量产却要等到明年一季度才能开始。
客户和时间是检验技术路线的唯一标准,等到有稳定质量且大规模量产的新技术路线产品被客户使用、检验、选择的时候,目前行业内有些无序的技术之争自然就会偃旗息鼓。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企业被淘汰,但是行业向上的趋势和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跳出企业竞争,从行业角度来看光伏的技术进步,你会发现中国光伏科技带来的预期不只是一道光,更像是一轮灿烂的太阳。李振国曾经说,光伏技术的进步距离天花板还非常非常遥远,在未来的十几年里,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超越30%、40%都是有可能的。从BSF转换效率的18%到PREC产品的21%,TOPCON
产品的24%,再到BC产品的25%,每增加1%的效率,中国光伏技术就能为全球贡献超亿度的绿色电力。中国光伏行业让光伏的技术一步步走出实验室,就像攀登一座极高的山峰,中国光伏技术进步的历程,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扎实,而且有巨大的增益和贡献。当还在PREC时代21%的转换效率时,光伏在全球已经实现了1.04美分一度电,合人民币0.07元,试想如果未来10年,光伏产品转换效率提升到30%,一分钱一度电的美好画卷可能并不只是畅想。
牵引之光 驱动融合的龙头
“万物皆可光伏的时代已经到来,光伏与众多行业的融合将会更贡献更多的商业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钟宝申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发达国家的光伏市场应用发展基本上都遵循“小分布式——集中式大电网——大分布式——多场景应用”的规律。目前的欧、美、澳等国家已经完成了集中式的应用,主要的市场增量源自分布式业务,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也概莫能外。
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
中国光伏市场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西藏牧民的光明工程,在集中式大电网无法覆盖到地方,分布式光伏的应用给偏远山区的群众带去了光明。
随后,国家启动金太阳工程、领跑者计划等市场培育措施,大力推动集中式电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随着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从2017年开始,农村户用分布式市场快速崛起,其市场增速在2021年超越了集中式电站的市场增速。2022年,工商业户用光伏异军突起,增速超过了农村户用分布式光伏。而现在,更多的使用场景正在与光伏融合,这给未来的光伏应用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光伏与农业、光伏与牧业、光伏与盐业、光伏与煤业、光伏与茶业等的结合正在推进乡村振兴、环境修复、有机农产品生产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在铜川某光伏企业的“光伏+农业”项目上,农民不仅每年可以分到光伏发电的收益,还能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投资该项目的光伏企业还承包了这些农产品的销售,为当地的农户带来了双份的收益。在山西大同的采煤沉降区,某光伏企业投资的“光伏+煤业”项目,改变了原沉降区荒草丛生的现状,当地居民不仅可以在这里放牧,很多迁出的村民还把家搬了回来。光伏与制造业的融合在双碳背景下进一步加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也是近年来增速最快的细分赛道。
通过在厂房上的光伏应用,生产厂商不仅节省了电费,还为自己的产品赋予了零碳属性,零碳瓜子、零碳冰淇淋、零碳服装、零碳纸张正在一步步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最值得期待的是光伏与建筑的结合,这诞生了BIPV这个极具潜力的细分赛道。在这条赛道上,光伏不仅是发电的装备,更是一种建材。光伏与屋顶的结合既能发电也能防止渗漏现象,光伏与幕墙的结合既能发电也使建筑变得更加美观。这种新的潮流正在快速发酵。海南的博鳌亚洲会场已经进行了光伏的BIPV改造,在这里召开的每一次大会都是零碳的;工体的老场馆也敷设了最新的BIPV产品,去年梅西就在绿电的照耀下在这里奉献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小米超级工厂的屋顶采用了最新的BIPV
产品,每年可以提供1600万度绿色电力……
让建筑的每一寸都发电,将是未来光伏产业的市场规模实现级数式倍增的驱动力。
在对上述行业进行协同和拉动的基础上,光伏行业本身也为中小型企业及个人创造了最佳的致富机会。目前,全国光伏行业的从业人员接近78万,这个数字会随着产业规模的放大而不断增加。行业预计,此轮周期过后,光伏行业的从业人员将出现100多万的缺口。2023年,中国光伏行业有中小型的经销商与安装商24.4万家,同比2022年增长了51%;即便是自媒体,也在行业规模快速扩大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红利,据不完全统计,光伏行业的自媒体在近两年时间里数量增长了320%.光伏带来的跨产业驱动效应才刚刚开始发挥作用,在电能替代上,“光伏+抽水蓄能”“光伏+氢能”“光伏+绿色甲醇”探索刚刚起步,其中任何一个路径成熟之后都会变成千亿级的市场;在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方面,“光伏+能源作物”“光伏+高产粮食”等探索也才刚刚开始,任何一点都是对国家战略的落地推进。
在光伏全产业链致富推动上,中小型企业做经销商、安装商也只是其中的一项选择。随着各个省份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视,分布式能源运营人、分布式能源代理人的角色也开始浮出水面,这些都将产生全新的致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