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3-4-2    作者:张琳    来源:    

  在2023年的头两个月,不少人的感受是,在全国各地的景区、博物馆、商场、饭店,“熙熙攘攘”“人山人海”的景象又回来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而全国两会的召开,更是掀开了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复苏是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线


  和往年相比,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更多篇幅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尤其是疫情三年,经济建设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2020、2021、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8.1%、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增速。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为什么是5%?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符合发展实际和需要。首先,5%的经济增长目标高于过去三年经济平均增速,有利于扩大就业、稳定经济、改善民生;其次,经济增速如果过低,可能导致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风险就会增加,如果经济增速设定过高,会导致各方面资源条件比较紧张,不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5%的预期增长目标符合当前发展情况。此外,由于今年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全球经济增长趋于下行,加上国际通胀问题、国内要留给企业和个人修复时间等因素,5%的预期增长目标有压力、有挑战。不过,基于中国已经积累12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完善的产业体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疫情后释放的经济增长潜力和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加力,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机遇在哪里


  全国两会期间提振市场信心的政策信号频繁释放,在恢复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信心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2023年,中国是全球市场的一个潜在亮点。”美国投资公司普徕仕集团首席执行官、总裁罗伯·夏普斯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多数主要经济体还在应对通胀、采取缩紧货币政策措施时,中国较低的通胀率使其在货币和财政方面有了更多扩张空间。


  通过消费增长拉动企业投资,这是最被寄予厚望的部分。2022年,中国住户部门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比2021年多增近8万亿元,庞大的超额储蓄成为刺激居民消费的主要力量,各行各业都期待因此迎来报复性消费潮,带动经济重启。当小商小贩的生意回暖,餐饮、旅游、出行等服务行业率先恢复,这股暖意就会向其他行业蔓延,并带动相关就业,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增长的部分再投入消费,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要进一步提振消费者信心,巩固消费回暖态势,在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就业之外,还要加紧推进解决住房、养老、育幼等方面的问题,使人们少些“后顾之忧”,敢于消费。在市场主体一端,则要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表示,目前正在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工作,同时,也在完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等有关法规和指南;在数字经济、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要加强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强化预防性监管,帮助企业提高合规管理水平;要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重点清理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坚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行为,促进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为了更好发挥个体工商户稳经济、促就业的重要作用,市场监管总局今年还将重点开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分型分类帮扶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个体工商户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三是继续办好“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

  房地产也是2023年备受关注的行业。2022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会上指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中国时隔近20年后再度明确将房地产视为支柱产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房地产的提法有防范化解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把两根柱子稳住,对稳定经济大盘有重要意义。”据倪虹介绍,去年,建筑业总产值31.2万亿元,增加值8.3万亿元,占GDP的6.9%,要让建筑业发挥出“促投资、稳增长、保就业”

  的重要作用;在稳住房地产方面,要坚持精准施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平稳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和长租房建设,重点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由此可见,2023年房地产业企稳回升是大概率事件,促需求、增信心、防风险是政策的主要方向。


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3年春节期间,江苏盐城游客如织


  企业如何抓住机遇


  全国两会之后,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回望过去三年,看看哪些企业在疫情中实现了逆势增长?他们做对了什么?


  从数据看,过去三年,大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到2022年底,中国市场主体数量增长到1.69亿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历史性地跃上5000万户和1亿户的大台阶。

  在本期封面故事的采访中,记者发现,逆势成长的企业有许多共性。首先是重视数字化转型。他们从疫情初期就开始思考如何将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并随着疫情的变化不断试错、不断改进,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适合自己的数字化技能。微众银行·We近日发布的《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三年约有1/3的受访小型市场主体增加了线上业务比重,另有63.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45.0%的样本个体工商户表示未来会在经营中提高线上化比重;其次是重视供应链重构。疫情打乱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布局,一些企业快速反应,迅速构建起区域化供应链;三是专注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那些专注主业,在一条赛道上精耕细作的企业往往能熬过最艰难的时刻,此外,那些商业节奏快、决策流程短的企业,往往能在疫情反复时快速调头,度过危机。

  对于企业而言,2023年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于迎来一个相对正常的外部环境,过去三年被打断的发展规划和需求得以释放,全国两会鼓励支持个私经济发展壮大的声音也将成为企业家的底气,对于企业来说,还需要总结过去三年的经验,深入研究市场,在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锐意创新,才能在复苏之年稳中求进。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