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汽车
+

中国电动汽车下半场怎么走

2021-5-16    作者:李濛    来源:    

  中国电动汽车的上半场还没有结束,下半场的大幕就被匆忙拉开,让局内的老玩家们猝不及防!

  不成熟的行业与全球的期待


  中国电动汽车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行业并没有发育成熟。当年政策导向指向电动汽车时,一大批传统车企看到了市场空间,纷纷入局,借助政策补贴成长为第一批试水者。


  那是一个泥沙俱下的年代,电池技术很差、消费市场很窄、充电设施很少,电动车的制造并不完全为了满足市场,有时候它是车企的技术招牌,有时候是获取政策补贴的工具。当传统车企正确认识电动车的意义时,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在榜样力量特斯拉的鼓舞下,在资本的催化下,气势汹汹地杀入。在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既竞争又合作,既混战又共赢的几年里,虽然电池技术依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但他们使电动汽车的理念得到普及,使车用电机和电控系统得到完善,推动了中国电动车市场上半场的进程。

  如果用电动化概括中国电动汽车发展的上半场的话,那么下半场就是智能化。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速,能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全球关注;随着5G、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完善,电动汽车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进一步简化;随着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低迷,率先控制疫情并恢复经济的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期待。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实现140万辆的销量,在全球下行的汽车市场中一枝独秀,并将在未来五年内承载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增量的重任。但是中国电动车行业似乎并没有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中国电动车阵营是由传统车企和新概念车企构成的,传统车企擅长大规模制造和成本控制,新概念车企擅长的是系统定制、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尽管他们带动了电动汽车产业链条的技术提升,但这些年来,电池技术没有实质突破制约着车辆续航里程,充电设施没有大规模建设制约着车辆使用范围,价格居高不下制约着销量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智能化应用迫在眉睫,但中国的电动车阵营缺失这项核心能力。在电动汽车发展的下半场,规模制造、成本控制、智能化水平、质量管理、系统设计、品牌营销都是悬在中国电动车企命门上的利剑。

  白热化的竞争会走向无序?

  假如特斯拉没有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的电动车企可能还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蔚来、理想等车企占据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传统车企占据15万以上的中端市场,二线车企掌控10万以下的低端市场。但特斯拉如同鲶鱼一般以极快的速度打破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快速下降的价格将中国电动车企逼上悬崖。

  世界电动汽车的技术发展已经彻底颠覆了传统汽车的概念,电动汽车不需要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系统,其核心是电池单元、电机单元、智能控制、移动互联等。这使得制造电动汽车的难度大幅降低,成为大的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的庞大增量引发了电子行业巨头的关注,苹果和小米宣布造车,富士康也计划推出MIH模块化纯电动平台,将该平台的软件、硬件对全球汽车公司开放,并计划推出商用化固态电池模块,将造手机的模式复制到电动汽车行业。这些资金雄厚、信息化水平极强的电子巨头变成了电动汽车行业中的黑马。

  如果说上述企业进军电动汽车是从自身核心能力与电动汽车价值链匹配角度出发的,那么国内涌现出的一大批二三线电动车企业就是金融驱动下的市场搅局者。零跑汽车的东家是工贸型企业,爱弛汽车的大股东是投资管理公司,天际汽车的实控方是个基金合伙企业……这些二三线电动汽车企业以价格为武器,同等产品比传统电动车阵营的企业低30%以上,带来的市场影响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中航等电池企业突飞猛进,华为等企业全力以赴开发智能汽车系统和智能电控系统,恒大等企业大力投建电动汽车生产制造基地,中国电动车的产业链日臻完善,行业已经走入核心能力泛化的白热化竞争时代。

  实际上,仅仅价格就已经让上一代中国电动车企捉襟见肘了。特斯拉20多万元的售价将30至40万售价的蔚来和理想逼入窄胡同,零跑、爱弛等企业推出的15万元左右的电动SUV又逐步蚕食传统汽车的电动车市场。

  柳州五菱更是独辟蹊径,推出3万元左右的MINI EV,以月销3万辆以上的成绩单抢先掌控了低端市场,上一代电动车企开始面临三端市场全面受压的竞争态势。

  技术门槛降低和产业链的完善使电动汽车的进入门槛持续降低,白热化竞争加剧,中国上一代电动汽车企业如何应对下半场的激烈竞争?

  从本质出发的差异化


  当蓝海变成红海,只有找到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笑傲群雄。前些年,由于市场快速扩大,中国电动汽车企业不用太多考虑差异化竞争,但现在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成为全球巨头和资本逐鹿的激烈战场,留给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时间并不多了。


  如果仅仅从产品的技术和制造中寻找差异化,那么这种思路依然停留在从自身出发的层面。真正建立差异化优势,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必须学会以客户的头脑思考问题——客户并不关心哪些部件组成这台车,客户关心的是愉悦舒适的驾乘体验、是便捷低廉的出行功能、是稳健可靠的质量保障、是尊重和价值实现的精神享受。

  当把思维的起点转换到电动汽车的本质时,当用客户的头脑思考问题时,我们发现,中国电动汽车企业构建独有的差异化依然大有空间。

  目前,电动车仅仅是一台可以行走的工具。在智慧互联的驾乘、便捷高效的出行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机会;汽车与汽车在制造和技术上其实并没有本质差别,但奔驰代表了豪华,宝马代表了愉悦驾乘,沃尔沃代表了安全,丰田代表了耐用……而在电动车领域,这些细分市场的代言品牌还没有出现,这也是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的机会!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