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密执安州一所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自律能力和孩子的成就成正比,自律能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都更有计划性和规律性,同样的时长,他们能更快地找到事物的规律,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技巧。反之,自律性差的孩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因此其专注力、理解力和执行力都相对较差,很可能从生活到学习,乃至长大后在工作中处事能力也会落后于自律性强的同龄孩子。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是父母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此次疫情期间,学校处于停课状态,为了尽可能地保证孩子正常吸收知识,很多学校采取了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利用网络和社交软件给孩子上课或者布置作业,此时孩子是否自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决定孩子自律程度
“自律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管理自己的欲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儿童教育专家叶欣说,缺乏自律性的孩子没有办法很好地约束自己,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废。比如,学习钢琴,一开始很有兴趣,到了后面,随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每天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如果孩子没有自律性,就容易半途而废。
缺乏自律性的孩子还表现在做事情没有目标感和条理性上。因为他们即使制定了目标也很难完成,他们很难约束自己一直朝着目标奋斗。缺乏自律的孩子通常很难又快又好地把事情做完,比如,晚上回家写作业,没有自律,可能一直看电视,最后很晚了,没有办法赶紧去写作业,结果做得错误很多,最终导致孩子成绩下降,没有自信。每天自己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能按照计划一件一件完成的话,很容易表现为孩子天天都很累,没有了去做其他事情的自由。
既然自律性如此重要,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律性呢?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律性,首先家长要先明白什么是自律,并且以身作则,然后才能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叶欣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自律的家长很难带出自律的孩子。
“以手机为例。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时时刻刻刷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叶欣说,如果家长不能控制自己玩手机的时长,又怎么去引导和约束孩子玩游戏的时长?“甚至有的家长自己还在赖床,却催促孩子起床学习;或者自己闯红灯却告诫孩子‘红灯停、绿灯行’;自己说话时使用不文明词汇,却要求孩子文明用语……”这些对于孩子养成自律性都是很不好的示范。
“安安(化名)是一名小学生,大多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印象都是乐于助人、活波开朗,和同学们相处也很融洽。但他就是在完成作业方面非常令人头痛。
几乎每次每位老师点名少交和漏交作业的都有他,最严重的一次,安安连着一个星期没有上交英语作业。
老师多次找其父母沟通这个问题,其父母也束手无策。“叶欣说,安安的父母因此向叶欣团队求助。
在和安安进行初步沟通后,叶欣觉得,安安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和自律性较差有关系,而安安的自律性差则来自于其父母的影响。
安安的父母都是外企高管,加班和出差是常事,经常回到家后还要电话或者微信沟通工作,所以手机基本是不离手的,这些安安都看在眼里,久而久之,他也养成了借助手机上网查资料的习惯。“但小孩子的自控能力不强,经常以查作业的名义上网打游戏,好多次都到晚上睡觉前才想起来作业没完成。”叶欣说,等到安安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安安的自律性已经遭到破坏,想要修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了。
自律性可以修正
首先要从时间观念上进行修正。“很多孩子之所以自律性弱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总以为时间还很多,所以才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叶欣说,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可以由浅入深,慢慢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为后期的修正打好基础。
首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每天的计划,并在一些关键任务上设置奖励。“以安安为例,从了解的情况看,安安学习英语比较困难,那么家长就可以在英语学习的环节设置奖励。比如按时完成英语作业后,家长可以陪伴安安做一件他感兴趣的事情。”叶欣说,针对年龄更大一点的孩子,比如初中生,则可以奖励他们在一个时间段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在线看电影、手绘插画等,总之就是要让孩子感觉到自由支配时间的好处,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建立自律性。
其次就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叶欣说。
在帮助孩子养成自律性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是引导,而不是指导。“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自己做事时,有个人总在旁边发号施令、指手画脚,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叶欣说,有的家长喜欢在孩子学习或者做事时,否定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指导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但又没有能力反抗,所以就会故意拖延时间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不好的学习和做事习惯,进而逐渐丧失自律性。
“还有就是挖掘孩子的兴趣点,然后因势利导。”叶欣说,曾经有一个孩子纪律很差,老师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
偶然一次,这个老师发现孩子很喜欢她的书签,于是她就在书签上写了很多鼓励孩子遵守纪律的话。每当这个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就奖励他一张书签,但同时要求他针对书签上的句子写一些简单的感受,老师再对内容进行点评,互动次数多了,孩子逐渐有了变化,他会思索书签上的话,并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上面的行为准则约束自己,逐渐改掉了课堂上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
“有一则11岁的福建小男孩带着爸爸环游全国的新闻大家应该都知道。”叶欣说,实际上这也是锻炼孩子自律性的一个方法,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家长要允许孩子尝试和犯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有意识地制定和修改计划,从而让自己的计划更趋完美。这就是自律性的养成。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要避开“父母主导”,避免“比较式”的教育方法,要顺着孩子的兴趣点和性格特点引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