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大刀阔斧改革,现实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2019-10-17    作者:张琳    来源:    

大刀阔斧改革,现实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陆纪清:生于1949年12月26日 无锡华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0年,无锡县(今无锡市)雪浪乡仙河村,31岁的陆纪清在村办企业“无锡县雪浪曙光五金厂 ”走马上任,村支书对他说:“我们没钱、没产品、没技术,只有这块土地。”彼时,改革开放刚拉开序幕,乡镇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大家都没有头绪,陆纪清只能四处碰运气,帮别人做劳务输出。

  没有工具,就把别人不要的修一修;没有厂房,就发动工人自己盖。庆幸的是,劳动力宽裕,除了当兵的人,农村的劳动力都在家里,大家都愿意去工厂里做工,年底有一两百元的分红。

  “很累!”陆纪清说。农村的基础建设还很落后,出去跑业务,走在满是茅草的田埂上,脚底都是泥,下雨天,鞋面几乎没有干的时候。

  “一塌糊涂!”回忆当时的情景,陆纪清常用这个词。他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差旅费标准——每天3毛钱,早上一根油条,中午一碗阳春面,晚上又是一碗阳春面,刚好花光。去跑业务时也买不起礼物,拿一点糯米、黄豆、红薯就是很好的礼物。

  1982年,陆纪清接到两个大订单,一个是上海虹桥机场飞机检修仓库大门的制作安装,另一个是上海体育馆跳板等设施的修建。凭借这两个业务,村办企业打开了局面。1984年,陆纪清找到上海华东电力研究所开会寻求合作——研究所出技术,陆纪清组织生产销售。这是一个80人参加的会议,花费不菲,但陆纪清知道,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会议。他立刻召开职工大会,讲明厉害,提出取消当年的分红作为开会所用,所欠的分红第二年补齐。“哪个不同意也可以,今年的分红给你,明年就不要来了。”看着陆纪清壮士断腕的样子,厂里没有一个人不同意。

  当时,《农村工作通讯》副总编到无锡考察,提出找个厂长见面谈一谈,接待人员把这位副总编带到厂里,见到了正在车间干活的陆纪清。副总编问:“怎样才能搞好一家企业?”陆纪清想了想说:“首先要有一个够硬的厂长,如果厂长不会团结人,这个厂长就是不合格的;要找到一个好产品;要自己培养或者从外面找到好的技术人员;得树立起自己的牌子……”几天后,这篇文章在《农村工作通讯》刊登,村党委书记对陆纪清说:“你不得了啊!副总编说走了很多大型单位,都没你说得精彩、实在。”此后,这位能干的厂长出了名,也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刀阔斧改革,现实版的《乔厂长上任记》
1984 年,陆纪清厂长(左三)在技术交流会上致贺词


  就这样慢慢探索,业务范围不断扩充,先后有了“无锡县雪浪金属结构厂”“无锡县雪浪电路厂”等,到了1990年,这家乡镇企业每年的利润达到200万元。

  1990年,陆纪清被调至无锡县申明大队任党支部书记。3年后,产值从320万元增长到3000万元,增幅近10倍。

  当时,全国乡镇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人民文学》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老干部乔光朴主动请缨,对停产整顿的某重型电机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扭转生产局面的故事。这篇小说后来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乔光朴就是千千万万陆纪清这样的企业改革家的缩影。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一年后,1994年5月,陆纪清提出辞职,自己成立了一家民营企业——华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电力设备。

  “再干下去,儿子都没钱结婚了!”陆纪清开玩笑地说。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厂长的收入不与企业效益挂钩,即便企业有10倍的增长,厂长也只能拿到为数不多的固定工资。陆纪清记得,辞职时,家里只有5万元。

  想做生意,就得吃得了苦,迈得开腿,这是陆纪清这一代企业家的共识。当时,陆纪清听说有乡邻在淮北矿务局做领导,就跑去看有没有自己能做的业务。跑了大半年,他发现,矿务局产品很多,业务根本打不开。

  出了门,走在马路上,陆纪清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时,陆纪清看到路边有位师傅在修伏尔加轿车,便上前帮忙,一聊才知道,这是徐州电厂党委书记的驾驶员,这个机缘让陆纪清在电力设备行业打开了局面,此后一干就是几十年。

  “和现在许多年轻人愿意去不同行业试错不一样,当时我们一旦进入一个行业,往往就能不断钻研,坚持一辈子。”陆纪清说,“当时的企业家普遍有这个精神。”2008年,陆纪清把企业交给了儿子,自己自学中医,拿到执照后到处帮人义务看病,成了四邻八乡的义诊专家。

  回顾起1949年出生时的中国,“和今天是天壤之别。”这位共和国同龄人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畅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再到国家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居安思危,善于琢磨”已经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

  虽然不再管企业经营,但陆纪清却一直记挂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如今,他最担心的是,年轻人越来越吃不了苦。在他的工厂里,90后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下车间,甚至出现了车间工人工资高于办公室职员工资的情况,还是很难招到车间工人。“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下车间?”陆纪清说,员工的回答是,坐办公室虽然钱少,但是工作轻松,找对象的时候说出去也体面。

  “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需要告诉年轻人,和挣钱、体面相比,长自己的本事、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社会公德更加重要。”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