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綦江区市场监管局:推动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2019-7-19    作者:    来源:    

  “没有政府的扶持,就没有企业的今天。”回想起创办企业时的情况,赵洪云感慨地说。

  赵洪云是重庆市綦江区印象版画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当年还在贵阳打工的赵洪云心里有着创业理想,但一直苦于没有资金。2010年,她看到重庆市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再也坐不住了,立即从贵阳回到綦江区,申办微型企业。在原工商局等单位的帮助下,2010年9月,赵洪云参加了第一批微企创业培训,9月底,作为綦江区第一批拿到微型企业营业执照的企业之一,获得了财政补贴的4万多元注册资金,同时入驻枫丹文化创业一条街,享受政府第一年100%全免、第二年免90%,第三年免80%的房租优惠。这些帮助,在公司成立初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綦江区市场监管局:推动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民生微企贷”产品推介会现场

  “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少,名气也很小。原工商局的工作人员知道这件事之后,主动帮我联系贷款,还联系了媒体帮我宣传报道。上级领导了解到情况之后,主动上门调研,帮助我们做强做大,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公司慢慢发展起来了。”赵洪云说道。

  重庆市綦江区印象版画有限公司只是众多享受到綦江区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一员。近年以来,綦江区市场监管局按照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部署安排,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采取多项措施,扎实做好“微企户做大、微企园做优、微企村做强”三项计划,促进辖区内微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9年,綦江区评选出228户发展较好的微企进入重庆市成长型微型企业培育库,帮助其中22户获得全市成长型微企奖励,每户将得到5万元奖金,4户将获得商业贷款贴息。

  全力解决微企现实困难

  为切实帮助微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綦江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银商合作,降低融资成本,于2015年10月在全市率先推出“民生微企贷”。“民生微企贷”是由綦江区微型企业协会与綦江民生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对符合綦江民生村镇银行贷款条件的綦江区微型企业发放的免抵押贴息贷款。具有享受央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担保方式多样、还款方式灵活、免贴息手续等特点。获得“民生微企贷”的微企,可享受3年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全贴息。

  申请“民生微企贷”的微型企业主要将贷款用于原材料、待售商品、机器设备的购置,房屋租金、设备租赁费、经营场所装修费(主要是农家乐)等较大数额运营成本的支付。

  “多亏了每年8万元的贷款,我的创业之路才能越走越顺。”幸贤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12年初,她决定返乡创业,在隆盛镇新屋村开起了生产挂面的公司。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她的公司现已成功申请两项专利、一个商标。幸贤梅成功创业的背后,离不开“民生微企贷”这股源头活水的适时浇灌。“我们公司主要生产挂面,每天的产量在1000斤左右,市场旺季的时候经常供不应求。”创业之初,资金紧张,幸贤梅曾想通过贷款来升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她跑了几家银行后发现贷款成本高、手续也复杂,就放弃了。转机出现在2015年年底,原綦江区工商分局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民生微企贷”,“通过这个渠道申请贷款,门槛低、手续简单,还能享受3年的贴息政策,让我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优惠。有了这些钱,公司就有资金进行原料周转、设备升级,研发新产品。”幸贤梅感激地说道。

  位于綦江工业园区的重庆誉康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也是“民生微企贷”的受益者之一。公司2010年成立时,占地面积不到500平方米,产品种类仅有10多个。如今,公司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产品种类新增70多个,年产值增长7倍,超乎负责人王鸿雁的想象。

  “成立初期采购设备、租用厂房花光了预算资金,没有多余的钱推广产品、添购设备。如果不是民生微企贷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公司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王鸿雁说,“2016年那笔25万元的贷款到位后,我们立即购置了4台新设备。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业务量一下就上去了”。

  “‘民生微企贷’通过抱团合作,既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又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门槛;推广无抵押无担保的操作方式,让企业切实降低了融资成本;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及银行多方的资源整合,不仅为微型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更为微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创建了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綦江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2015年开始,綦江区已开展“民生微企贷”产品推介会27次。其中,2017年发放“民生微企贷” 67笔共716万元,2018年发放该贷款71笔共700万元,预计贴息30万元。同时,为了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化水平,綦江区市场监管局于2018年5月底、6月初分别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签订服务企业发展“政银合作”

  战略协议,在推进市场主体电子化登记、缓解企业融资难等方面开展合作,将登记窗口延伸至三家银行在区内的各网点,设立“政银合作”远程服务站,经营者到银行网点提交注册登记申请,网点工作人员协助其整理申请资料、办理营业执照、开户等,进一步节约办理时间和办事成本,实现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银行多方共赢。

  政策推动农村振兴战略

  为了不断完善微型企业扶持政策和工作体系,积极推动微企村、微企镇做大做强,实现乡村振兴,綦江区积极落实全市微型企业孵化平台运营绩效奖励政策。从2018年起,连续3年对区内微型企业孵化园(以下简称微企园)、微型企业特色村(以下简称微企村)开展运营绩效评价。每年根据运营绩效评价和综合评审结果,给予适当奖励。

  位于石壕镇的万隆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万隆村通过不断改良硬件设施,完善政策制度,提升了微企孵化环境及微企服务能力,优化微企村营商环境。

  在区市场监管局帮扶下,万隆村构建起以镇政府、工商所、村社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镇、村、所相互联系,深入基层开展统计监测,确保帮扶人员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政策指导和宣传培训,促进微企成长壮大;建立完善“一户一档”监督管理制度,引导微企树立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意识,探索微企集中代账机制,收集企业经营情况台账,形成分析报告。搭建银企“零距离”对接平台,组织金融机构与微企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增进银企互动。同时加强微企后续帮扶培训,组织创业导师及专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建立微企孵化平台帮扶台账,详细记录各项帮扶计划、具体措施、开展情况、反馈信息、帮扶效果等内容,建立“帮扶目标—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帮扶效果”这一线索清晰的帮扶链条,做到帮扶工作有据可查,便于总结经验和改进微企帮扶工作机制。

  如今,微企孵化平台建设在万隆村已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万隆村微企孵化平台在全市微企孵化平台运营绩效奖励评选中位列第三名,得到80万元运营绩效奖励。

  綦江区属于典型的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四季分明,雨热量充足并且雨热同季,是优质萝卜、辣椒、木瓜、玉米、花生生产的适宜区。为了助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綦江区市场监管局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实施商标战略,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綦江区拥有地理标志5件,分别是“赶水草蔸萝卜”“綦江木瓜”“綦江辣椒”“石壕糯玉米”“东溪花生”,正在培育申报中的地理标志有14件。培育和打造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还促进了农业增效。

  例如,“赶水草蔸萝卜”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使用,使其附加值大幅提升,合作社的萝卜价格由此前的每吨1600元提升到每吨2400元,增幅达50%.比种植示范基地外的萝卜价格高出3倍多。每年为1.83 万户农民直接带来经济收入,户均增收1200元,人均增收400元。

  地理标志商标的培育注册和有效动作还催生了当地产业聚集。其中,“赶水草蔸萝卜”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5万亩,产品覆盖5个镇、街道;“綦江木瓜”生产规模2万亩,产品覆盖6个街镇:“綦江辣椒”种植面积2万亩,产品覆盖5个街镇。产业模式也从传统、粗放型的种植业向现代化、精细化的加工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链。

  为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近年来,綦江区加大了科技创新扶持,拿出“真金白银”的“大礼包”,出台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18年,綦江区114个项目获得区2018年度科技创新扶持补助,共计288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年支出达5亿元。目前已累计培育重庆市级科技型企业230家、高新技术企业45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3家,高新技术产品136个。

  对于未来的工作计划,綦江区市场监管局希望能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重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联合社、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强化品牌培育,严厉打击侵犯驰名商标、地理标志等商标专用权行为,深化地理标志运用发展指导和商标权质押融资工作,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突出重点,深化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建立无照经营整治长效机制。强化网络市场监管,继续推进“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探索“信用管网”新模式,在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等方面更进一步,突出电商信用建设等亮点,全力助推綦江特产“走出去”。强化信用监管,健全联合惩戒机制,加大重点民生领域不正当竞争、限制竞争、垄断行为打击力度,强化各领域违法行为查处。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助力新时期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