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年伊始,一股“全民重回18岁”的微信风暴突然席卷而来,其映射的并不仅仅是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更彰显出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不由自主地对“旧日”时光的留恋以及现代人的集体衰老。
人们常说,一个人变老的标志是对过去的不断回忆。如果我们将高速发展的社会视为一个正在生长的有机体,那么,这个有机体由于快速成长已变得有些疲惫不堪,现代人在“更高、更快、更强”的步调中没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每一个人都被裹挟着进入资本大潮之中。于是,各种对于青春记忆的回溯开始占据电视、电影、音乐与艺术的舞台,热播于2017年的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电影《芳华》等作品都可被视为这一回溯在不同层面的表现。
二十世纪50年代的贫苦,60年代的荒诞以及70到80年代的社会巨变都成为人们唏嘘赞叹的对象。仿佛过去的一切,不管什么都注定会成为经典,而这股怀旧风,表达着现代人对于当下生存状态的不满——物质生活的丰富,显然无法平缓内心的纷扰。而这股微信版本的怀旧风,不仅看到了人们对于流逝时光的回溯,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加入这股回忆风潮中的人们呈现低龄化趋向,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90后,到在事业上已起步并有所斩获的70后、80后。他们不惜牺牲宝贵的时间去翻箱倒柜地找出18岁的照片,翻拍上传,这种“不计成本”的时间投注,彰显了一种因快节奏工作、生活带来的快速衰老心态。
正如心脏的跳动,如果始终处于加速状态只会带来心力衰竭。今天,心理的加速衰老与用化学药剂所维持的“看起来很美”的面孔构成了一个现代人的生存张力,两者之间的互相掣肘,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