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区块链:从幕后到台前

2017-9-19    作者:石海娥    来源:    

  区块链究竟是什么?“要想了解区块链,首先必须要知道比特币。”
 
  龚鸣说,比特币于2009年问世,是全球数百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数字货币的一种,其特点是分散化、匿名,不属于任何国家和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兑换它。
 
  “匿名使得比特币的所有交易都等于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且和比特币相关联的任何一笔交易都由买卖双方直接对接,没有任何中间或中心机构做担保或背书。”龚鸣说,这种大胆且具有一定风险性的交易模式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传统思维:陌生人之间的货币交易,或者是大额货币交易都需要第三方或中间人作为佐证,以防止出现意外。
 
  “一些人开始思索,为什么在没有任何中心机构记账和佐证的前提下,比特币交易从未发生过重复支付或错账、漏账等问题?追根溯源之后,人们发现,奥秘就在于区块链技术。”龚鸣说,尤其是在2013年,随着比特币市值的大幅降低,一些专业人士的关注点逐渐从货币本身转移至底层技术上,这是区块链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一个契机。
 
  “契机是有了,但区块链要想得到认可还需要具备其他条件。”龚鸣说,传统记账模式带来的一些问题恰好成为最好的助力。
 
  众所周知,传统模式中,无论银行还是企业,从来都是谁的系统谁来记账和维护。但这种模式存在几个问题:如何保证账本中记录的每一个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如果记账人私下篡改信息,受损失方又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打个比方,B向A借了10万元钱,双方为了保证各自的权益,在写借条时找了大家都信任的C做中间人,写明了借款金额和还款日期,三方也都签字画押了,为保险起见,借条一式三份,分别由A、B、C三人保管。但后来B不想老老实实地还钱,就私下收买了C,将他们俩人的借条金额改为一万元,因为B和C的借条金额一致,所以A很难证明自己的借条是真实的。
 
  “传统记账模式因为不透明且太过依赖中心化,所以存在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而区块链从一开始就用全网记账代替了中心化模式。”龚鸣说,全网记账是以10分钟为一个单位将全网切分为若干节点,并将每个节点记录的账本形成单独的区块,每个参与者每过10分钟可以通过相应节点的数学公式竞争记账,最终系统将所有区块连接之后就形成了区块链,同时也生成了一套完整的账。
 
  降低信用成本
 
  为了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最快算出结果并记账成功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比特币(在比特币中这种行为被称之为“挖矿”),一开始是50个,以后每4年奖励减半(现在是每10分钟奖励25个比特币)。“在‘挖矿’过程中,最先获取记账权限的人,也就是挖到矿的人需要把前一个10分钟内发生的所有的交易信息,作为数学运算的输入值,形成下一个区块,并发送到全球让所有的参与者确认,之后再进行全员备份,通过让所有参与者盖时间戳做证的方式,保证每笔支付后付款人名下资产一定会进行相应减计,不能再用于其他支付。”龚鸣说,由于前一个区块的信息需要作为下一个区块解答问题的初始条件,且每个新产生的区块都是严格按照时间线形顺序推进的,时间的不可逆性导致任何试图入侵篡改区块链内数据信息的行为都很容易被追溯,并被其他节点排斥,所以每个节点参与的人数越多,其记录的账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就越高,越无法篡改。“每个记账者记录的账本都需要得到全员认可,所以任何一个记录者想要篡改数据,都至少要说服全网51%的参与者,而这些参与者之间都是陌生人的关系。”
 
  龚鸣说,这种篡改的代价极高,因此几乎不可能实现。
 
  同时,区块链有加密功能,在开放权限时,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授权,以保障隐私。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内容,在去中心化共识机制的基础上,让所有参与者在无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下,共同维护一个完整、分布式且不可篡改的账本,而这个账本就是被记录主体的数据库。”龚鸣说,目前来看,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去中心化、无需任何信任系统背书或监督、可全程追溯以及不可篡改、加密安全性等特点。
 
  “区块链技术下,数据的安全性还体现在难以被黑客攻击上。按照传统记账模式,假设黑客想要攻击某金融机构,他只需要黑掉该机构的中心数据库,就可以使所有交易数据毁于一旦。但如果该机构采取了区块链技术,那么黑客必须要攻击所有备份者的数据库才能达到目的。”龚鸣说,所以无论是区块链技术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他们都不需要自证清白,因为从某种角度来看,区块链可以被视为一种“被迫”的信用行为。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博士、比特币基金会终身会员韩锋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区块链之所以能在全球得到发展,根本原因就是这一技术会使全球市场的“信用”成本大幅度下降。当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交易大数据降低“信用”成本,未来在全球市场上,需要全网记账,建立新的基础协议,来降低“信用”成本。
 
  金融机构率先尝鲜
 
  由于被政府写入了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区块链在我国变得炙手可热。“2017年被认为是区块链大规模应用的元年,脱胎于数字货币的区块链开始在金融、保险、慈善、医疗、汽车、文化等领域发力,尤其是针对银行业务中的票据、贷款、跨境支付等业务,区块链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金融分析师李涛说。
 
  从国际金融市场来看,全球已有总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42家银行加入R3区块链联盟,美国中央银行、瑞士银行,以及一些保险、期货公司等都在争相开发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国有银行都在进行区块链技术的探索和开发。“中国的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加入R3,微众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也选取了一些业务场景,在区块链上进行尝试。”据李涛介绍,在众多银行中,招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对于区块链的商业应用率先落地。
 
  “2016年6月,招商银行通过跨境直联清算业务POC实验,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银行核心系统中。”李涛介绍说,在应用区块链技术之前,招行的跨境直联清算系统存在一些障碍:只支持总行与海外分行之间的交换,海外分行之间没有办法直接交换;手工审批环节多,系统操作复杂;新的海外机构加入困难,实施周期很长等等。“区块链技术对此的解决方案是,将与该业务相关联的6个海外机构以及总行放在同一链条上,这样链条上的任意两个机构之间都可以发起清算的请求,并进行直接清算。”李涛说,如此一来,招行就做到了去中心化,各个节点之间报文传递的时间由6分钟减少至秒级。
 
  除了招行,微众银行也在去年8月开启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据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微众银行开发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贷款业务,主要通过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优化联合贷款业务中的备付金管理及对账流程,提高联合贷款的清算效率。通过半年时间的真实生产数据检验与零故障运行,目前已有上海华瑞银行、洛阳银行、长沙银行3家银行机构接入微众银行区块链网络。截至今年3月底,通过微众银行推出的中国首个跨机构联盟链,在生产环境中运行的应用数据记录笔数已达220万。
 
  “除此之外,中国央行也在2017年1月成功试验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原型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避免银行票据诈骗案或许有望化解。另外,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保险交易所,也宣布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险产品交易的可能。1月10日,邮储银行携手IBM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资产托管系统。该系统自2016年10月上线以来,在真实环境中顺利执行上百笔交易,实现信息的多方实时共享,免去重复信用校验的过程,将原有业务环节缩短了60%—80%.”李涛说,而就在今年7月10日,贵阳银行、深圳区块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了区块链票链。“这是一款基于中小微企业客户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提供不限金额、不限期限、快速安全融资服务的新型互联网票据融资产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由银行验票保管,银行网点严控操作风险,安全可靠;由平台集中处理,降低运营费用,节约企业融资成本;服务遍布全国,中小微客户随时随地享受融资服务。区块链票链业务操作简便,通过平台注册、线上申请、预约验票等操作流程后,资金快速到账。”李涛说,总体而言,我国金融市场对于区块链的反应相当迅速。
 
  民企应用多元化
 
  除了金融机构,企业在区块链方面的应用速度也相当快:京东万象、蚂蚁金服、万达集团、德勤、沃尔玛、IBM等都在去年或者更早时候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上文提到,区块链是一种具有不可篡改特性的数字账簿,通俗地说,任何写入区块链的记录均不可篡改,便于公众监督以及审计。“这一点非常适用追踪每一笔公益资金的去向。”李涛说,蚂蚁金服正是利用了区块链的这一特点,将应用的切入口放在了公益领域。
 
  对于蚂蚁金服在区块链方面的应用,其首席技术官程立做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区块链技术等于为所有捐款人搭建了一家专门邮寄善款的互联网邮局。在项目运转中,每笔善款都是一个包裹,在投递过程中,经过每个邮寄节点都会被盖上邮戳,每个邮戳都可以被公开查询。“通过互联网‘邮局’,捐助者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善款到了哪个环节,大概什么时间到达被救助者手中。”李涛说,如此一来,区块链技术就有效地化解了“盲捐”问题。
 
  “另外,一般公益机构的账目相对复杂,但又很难有足够的资金请业内权威的事务所或者会计师记账,所以外界对于各个公益机构的账目普遍持猜疑态度,区块链的应用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李涛分析说,区块链的交易和记账是同步完成的,而且无法篡改,所以理论上是不需要对账或查账以及最终清算,公益机构也不需要另外聘请人员进行记账后审核,公益机构可以减少不小的运营压力。
 
  “京东万象也是很早就开始区块链应用的企业之一,并率先实现了落地。”李涛介绍说,京东万象是国内首个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大数据交易平台——通过网络中多个参与计算的节点来共同参与数据的计算和记录,并且互相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既可以进行信息防伪,又提供了可追溯路径,并同时将各个区块的交易信息串起来,形成了完整的交易明细清单。
 
  “当用户对某个区块的数据有疑问时,可以很快回溯历史交易记录,进而判别该值是否正确,识别出该值是否已被篡改或记录有误。”李涛说,目前京东万象已经成功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了家畜、家禽、母婴等领域,未来还将实现更多领域的应用。
 
  政府多在探索
 
  “相对于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区块链的快速应用,政府层面目前多数正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李涛说。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政府建立信任,探索区块链潜力》报告显示,90%的政府机构计划在2018年前对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合规监管、财务交易管理、资产管理和合同管理的应用进行投资。70%的政府机构认为,区块链技术会重塑合同管理领域,因为这是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经常产生纠纷的地方。14%的受访者期望在2017年大范围的在生产中应用区块链技术,他们优先考虑使用区块链减少创新阻碍和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并希望在身份认证管理、合规监管、合同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减少时间、成本和风险。
 
  “区块链应用毕竟尚属新生事物,政府谨慎探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李涛说,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应用方向,“比如贵阳政府提出,将在商业和金融领域应用区块链,涉及5个具体方向:票据、小微企业信用认证、数据交易和数据资产流通、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以及货运物流。5月25日,贵阳市政府还成立了国内首个政企合作的区块链创新中心——贵阳-众安区块链联动创新中心。” 李涛说,该应用平台主要是投资孵化区块链创新企业,并推动农业精准扶贫等区块链应用落地。“不仅如此,贵阳市还在发布《贵阳区块链发展和应用白皮书》之后设立了贵阳·区块链体验交流中心用于贵阳区块链顶层设计、区块链应用场景以及当地区块链企业的展示。” 李涛说,整个参观流程也是在区块链技术支撑下展开的,参观开始时,参观者需录入掌纹信息,整个参观过程会被隐藏在技术体验交互平台屏幕中的摄像头实时记录并传送至数据平台,最终形成一个区块链信息模块。
 
  创业企业增量
 
  “各领域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激发了一大批创业者。”李涛说,2017年4月,乌镇智库在全球区块链金融(杭州)峰会上发布的《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中国从事区块链领域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创业企业数量在高速增长,仅2016年,中国就有17家企业参与其中,这也使得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新增区块链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而到目前为止,这一数量已增至近70个。
 
  “从成员节点准入规则方面看,区块链可以分为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李涛一一向记者做了介绍:公有链一般存在大量的成员节点,并且支持成员节点随时加入、退出,一般匿名参与,采用的共识算法有POW、POS及其他类似算法;联盟链外部节点成员需经准许后加入;私有链也同样具有准入门槛,仅限于实体内部成员加入。“从节点数量上来看,因为采用准入制,联盟链和私有链的成员节点数相对共有链较少,一般从几个到几十个,采用的共识算法一般为PBFT及其他类似算法。”
 
  “比特币和以太坊是最为典型的共有链,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有电脑和网络,用户通过注册之后就可以随意进出。”李涛说,比特币迄今为止仍是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但是比特币的脚本语言功能较弱,是一个典型的区块链1.0系统,难以支撑复杂的应用。以太坊给出了完整的智能合约解决方案,是智能合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开发平台,将区块链技术带进了2.0时代。
 
  “联盟链和私有链方面目前最为的典型代表分别是Fabric和Corda.”
 
  李涛说,两者在很多地方的理念非常近似:比如只有合法的参与方才能进入系统;系统设计直接支持监管观察员节点;系统不存在原始加密货币等。“这两个平台比较适合商业应用,不过Fabric的应用场景主要在于客户以及境外合作机构的数据交互,而Corda的应用核心目的是消除贸易融资链条中信贷的纸质流程,目前已有汇丰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加拿大丰业银行、瑞典北欧斯安银行等11家银行机构利用Corda平台开发了贸易融资应用。”
 
  “在我国,众多介入区块链产业的企业中,布比算是入行较早,而且目前做得相对成功的一例。”李涛介绍说,布比主要是做商用级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服务,主要包括打造区块链系统,并区块链系统上再打造一个具有较高扩展性的支撑系统。而该支撑系统上面就是各行各业的应用,比如商业积分、电子券、预付卡、游戏装备、保险卡单、证券化资产等等。
 
  “举个例子,布比利用区块链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金融机构、仓储物流、保险、征信等信息系统打通,企业在仓单质押融资过程所牵涉的厂商、仓库、参检单位、交易平台、金融机构、物流等就统统被放在了这个链条上。”李涛说,仓库或某个交易方和金融机构发生交易时,区块链会把所有数据记录下来,记录的就是统一凭证以及履约全过程。“而之前,一份凭证的生成是需要所有关联方一一签字才可以生效的,效率非常低。”
 
  “布比区块链对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发挥了很大作用。”李涛说,以应收账款保理为例,中小企业拿着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合同去银行申请贷款,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银行通过派人或者电话的方式调研核心企业真实的贸易情况后放贷,但调研过程中消耗的物力与时间成本会转嫁到贷款利率上;二是如果金融机构觉得验伪过于复杂,就会直接放弃审核不予放贷。“李涛说,而利用区块链构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可以将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金融机构、仓储物流、保险、征信等信息系统打通,通过区块链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金融机构很快就可以得出最具有参考价价值的依据,正因为这样,所以区块链又被称为”创建信任的机器“。
 
  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创业公司还在不断入局:Primas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原创版权保护领域,主要解决优质内容难以识别、传播和变现的问题,通过去中心化内容溯源和筛选机制,使用户获取到优质的内容。同时,去流量化的全新内容价值评价体系保证优质内容的生产者直接将数字内容变成数字资产,从而获得收益;Delphy(天算)则是基于区块链的预测市场,解决了传统预测市场难以自证清白、缺乏用户量和交易规模,被冷落在主流市场以外等传统预测市场的痛点,目前Delphy已经在ICOAGE、币众筹、币久网、renrenico等四平台展开锁定,并于7月31号晚8点正式ICO. Genaro项目的目的则在于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靠且去中心化的存储空间,用户可以将Genaro作为他们高效且经济的私人永久云存储途径。“其他还有数贝荷包、果仁宝、梧桐树、太一云、区块宝等。”李涛说,区块链技术开发企业数量的增多不但让区块链产业更加火热,同时也推高了比特币的市值:据凤凰国际imarket报道,比特币在8月8日首次突破了3500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入市仍需谨慎
 
  “虽然大家对区块链的热情很高,应用领域和落地案例也不少,但和国外一些区块链相对成熟的国家相比,区块链在我国还是‘新生儿’,所以无论介入创业还是应用技术研发都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尝试和磨合的过程中还需保持谨慎。”李涛说。
 
  技术层面。“在区块链的底层、应用和标准等方面,目前国内都不成熟。”李涛说,区块链技术来源于国外,国内多数企业都处在学习和摸索的过程,从应用角度、解决行业问题角度出发的较少。“想要突破技术瓶颈,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来看,即使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处于稀缺状态,所以技术仍然是区块链想要在我国大规模落地的首要难题。”
 
  安全漏洞。去年6月,区块链项目The DAO因其上层智能合约中存在漏洞而遭到黑客攻击,导致价值约6000万美元的360万以太币被转移。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表示,该事件反映出区块链技术整体还处于产品测试阶段,区块链技术应用平台的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智能合约需要在去中心化与中心化间找到平衡点,数字货币的发展需要突破区块链的技术障碍。同时,区块链系统内各节点之间并非完全匿名,而是通过类似电子邮件地址等标识进行数据传输。虽然这种地址标识并没有与真实世界的人物身份相关联,但由于区块链数据完全公开透明,如果未来反匿名身份甄别技术得以发展,可能通过密码破解看到某个用户的信息,实现部分重点目标的定位和识别,对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造成威胁。
 
  监管问题。区块链用去中心化的方式维护数据库,就意味着主体不明确,所以监管谁、谁来监管、怎么监管就成了一个难题。“而且即使有了明确的监管方,其监管难度相较以前也提高了不少。以前只需要管交易,但现在交易双方和所有历史交易都要管,工作量是个不小的考验。”李涛说。针对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郑金宇也指出,区块链技术下的监管者将面临“天量”的数据,理论上全网数据都将向监管者敞开,因此监管者可能面临缺乏精准入口来搜寻和使用这些数据的问题。同时,监管者还要对信息的透明度进行规范,哪些信息属于私人信息、哪些属于公开信息,哪些信息属于仅对监管者开放的信息。“所以,如果风险和监管问题没有解决,区块链的技术就很难大面积应用。”李涛说。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版权所有©《光彩》杂志社京ICP备05041205号-1
【电脑版】  【回到顶部】